呂武“陰”地上的城池已經在今年建好。
它是一座長三里和寬三里,看上去四四方方的城池。
在城墻的高度上,有一套規格限制下,“陰”城的城墻高度接近七米、厚度四米。
如果能選的話,呂武其實并不想造這么一座城池。
他會造有曲線的城墻,也就是并非筆直,存在一些棱角,增加城墻上弓箭手可射箭的角度,造成攻方在攻城期間更多的損失。
在建城方面,其實可以借鑒一下西方。
不是說要完全模仿。
西方的城,某種程度來說就是領主的私人城堡,用來保護領主本身的側重更多一些。
東方的城池,主要用途是將寶貴貴族在內的更多人一塊保護起來。
因為東方和西方建城的出發點并不一樣,導致的是形成兩種理念。
西方人并不是無法建造大城,他們更加注重的是某個區域的防御價值,比如領主的居住區,導致外圍城墻一般也就四五米高度,再高就不樂意去弄了。
他們會在城內弄出更多的防御工事,增加一些低矮城墻之類,或是非主觀的讓城內交通變得亂七八糟。
總之,西方城的布局看著會更亂,亂到好像根本沒規劃。
亂有亂的好處,不熟悉地形的敵人進攻速度遭到遏止;熟悉地形的守軍則能層層抵抗,甚至還能依托防御工事進行反攻。
最重要的是,西方人不會因為外圍城墻失守,心理防線也跟著崩潰。
東方的城池會更加注重城墻,有能力會盡量加高,并且會在城墻上部署足夠的防御器械。
可是到了城內,東方城幾乎就看不到什么防御工事了。
導致的是,一旦東方城的城墻失守,基本上就難以依托防御工事繼續堅持下去。
這個也是為什么每次城墻失守,東方城池的守軍會立即崩潰的原因。
畢竟,西方城的規模也就那樣,只有領主以及一幫封臣、近侍、親族,自然還有軍隊,才有資格居住在城堡,普通平民是在城外的小村莊之類。
另外,西方領主其實沒有保護平民的義務或責任。
東方的話,不管是真正封建時代的貴族,還是到帝國時代的官員,保護平民都是責任和義務。
這樣的話,東方城池里面最多的是哪類人呢?
肯定是平民的數量最多。
當然了,那是以后,春秋時期的諸夏,能居住在城內的人,其實也是經過特別甄選的。
關于這一點,公元前春秋時期的諸夏,倒是跟中世紀的西方一樣。
呂武已經看過相關的數據。
居住在“陰”城的人口約有四千,除開常備的貴族護衛之外,僅是奴仆的數量就占了數百,家臣以及家屬占了少數的一部分,更多的則是不屬于貴族護衛的武士。
平民……,也就是屬民,其實是不夠格住在城內的。
“陰”城外圍還有“郭”以及“町”。
屬民被安置在各個“郭”,要不就是周邊的各個農莊。
“町”則是用來安置商戶以及奴隸。
只是“陰”地現在根本沒多少商戶,“町”也就主要用來安置奴隸。
更多的奴隸是在各處農莊。
現在“城”是“城”,“郭”是“郭”,“町”是“町”,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呂武要見的人在郊外。
這也就導致他們不但要先出“陰”城,還要途徑好幾個“郭”和“町”。
看不到太多沒事可干的人在游蕩。
街道之上,孩子與婦孺的身影最多。
他們看到呂武的隊伍經過,大人會將小孩拉到路邊,拉著孩子一起跪在地上參拜。
其實,春秋的貴族不至于驕橫到這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