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偃點了點頭,邁步向欒書走去。
“陰武如何抉擇?”欒書等中行偃靠近,很直接地問道。
中行偃遲疑了一下,答道:“陰武絕無意與元帥為難。”
欒書眼瞳收縮了一下,笑瞇瞇地說:“如此便好。”
不會為難?
那也就是說,沒選擇站在老夫這一邊啊!
過來的智罃先去很韓厥會合。
兩個人不知道說了些什么,沒選去跟欒書見面,也沒走向郤锜那邊。
十三個中等家族的人,他們看到智罃和韓厥自成一個陣營,商議了一番決定聚攏過去。
一時間,現場就成了三個陣營。
郤氏的郤锜自成一方,也是最為殺氣騰騰的一家。
欒書和中行偃為一方。
因為這里就是欒氏的府宅,外面的兵力與中行氏合起來約一千七百八,里面肯定還有士兵等待。
韓厥與智罃合起來約六七百兵力,十三家聚攏過去,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一千二三百的樣子。
這里是“新田”,每一家帶過來的部隊都很多。
幸虧對峙的是欒氏的府宅邊上,有著寬敞的道路,還有面積足夠的前庭。
哪怕是這樣,周圍都被堵了個嚴嚴實實。
“晉國之兇險,遠超列國呀。”茅坪不是沒見識,只是覺得晉國的貴族爭斗起來,著實是有點莽過頭了。
呂武聽到,不免會掃一眼茅坪,還帶著警告的意味。
茅坪說道:“臣來自魯國,國內亦有爭斗。魯國三桓皆為大族,平時相爭少有血腥。”
咋地?
魯國是禮儀之邦,出現矛盾是用唱詩歌的方式解決嗎?
呂武看現場的對峙一時半會無法解決,問了一嘴,道:“魯國可有孔氏?”
“孔氏?”茅坪很認真地回憶了一下,答曰:“并無。”
呂武就納悶了。
魯國沒有孔氏,那孔仲尼是怎么來的?
他也就不知道孔子的爹不一定要有孔的前綴,要不才不會那么問。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其實呂武有見過面。
叔梁紇是子姓,祖先是商朝的成湯,他們這一支是微仲的后裔。
而這位微仲是宋國的第二代君主,他是宋國第一代國君微子啟的弟弟,殷商最后一代人王帝辛的兄長。
說白了,孔子就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只是離了十四代人。
呂武也就知道孔子的父親到了六十六歲才有了孔子。
而叔梁紇是與一個叫顏徵在的女子,去一個地方叫“尼丘山”的地方,兩人來了個天為被地為床的交合(野合),顏徵在才懷孕。
因為是在“尼丘山”懷了身孕,孩子生下來才取名為“丘”。
至于說孔子的父親是誰,呂武沒有專門去查過,哪里知道呢。
現在的叔梁紇還是一個魯國的小貴族,也就是家族有個三五百畝耕田的那種。
如果沒有出現意外,需要等待某次魯國被晉國召喚出征,叔梁紇立下“扛城門”讓友軍撤退的功勞,才能得到一塊像樣的封地。
他們攻打的那個地方在“清遠”,城池屬于宋國一位叫傅陽的士卿所擁有。
呂武對魯國一直挺好奇的。
要說態度?
他想到了與季孫行父的幾次見面,好感不太濃,卻也沒有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