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有戰前進行禱告的傳統。
一旦戰前禱告完成,必然會發起攻勢。
這種“戰禱”是請求上蒼見證,祈求祖先保佑,再將為什么進行這一場戰爭公布出來。
說白了,不是什么檄文,是一種告訴全軍上下為什么要打這一場戰爭。
這在各個諸侯國是蝎子拉屎獨一份!
其余列國會有出征前的祭祀,也會在開戰前再次祭祀,卻是不會宣告為什么要進行戰爭。
或許,正是因為晉君會將為什么要開戰告知全軍,使之為何而戰,勝則利益均分,敗則集體受辱,才能一次次達到力氣往一處使的效果?
其余列國,為什么要開戰只有中高層知曉。
基層壓根不知道為什么要開戰,贏了得不到任何好處,輸了是親人戰死,乃至于因為戰敗要被加劇盤削。
這樣一搞,不但戰前一片茫然,戰后也將哀聲哉道。
曲阜城墻上的魯國眾人,他們聽到晉軍齊喝一聲什么,控制不住被嚇了一跳。
然后,晉軍開拔了。
叔孫豹大大地松了一口氣,說道:“務必將今日之事留文字于史冊。”
一名看上去很斯文的魯國官員,說道:“必如此!”
這是要在史書上為呂武書寫一筆?
向后人控訴呂武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帶兵威逼曲阜,恫嚇魯國上下?
而呂武站在戰車之上,遠遠地看著緊閉的城門,再看城墻上明顯就是達官貴人的那批魯國人,心里的火氣越來越大。
所謂的禮樂之邦就是這樣?
但凡魯國高層有點腦子,肯定知道呂武這一次過來對魯國意味著什么。
巴結不巴結另外說。
該進行的接洽總是要有的吧?
結果,呂武都進入魯國境內二十多天,除了季孫朔之外,魯國那邊沒再來人。
“如我將莒國歸于魯國,有何顏面再作晉國之臣?”呂武不是在說氣話。
魏相低嘆了一聲,說道:“魯國有負禮樂之邦之實。”
沒遞交國書。
的確也沒有持“節”而入。
關鍵是,呂武是晉國的上大夫,入了魯國國境也將來意透露了出去。
沒有得到使團的禮遇也就罷了。
魯國連怎么招待大國上大夫都不懂的嗎?
要是呂武還將莒國的歸屬交給魯國,以后必然是會得到一個好欺負的名聲。
“興,你速歸國中,將此行諸事稟予下軍將。”呂武臉色很不爽地吩咐梁興。
效忠之主受辱,家臣感同身受。
梁興肅穆地應道:“諾!”
如果韓厥不理解呂武的決定?
呂武哪怕知道會惡了韓厥,甚至可能會影響到韓厥的一些布局,還是不會將莒國歸屬予魯國。
這是貴族該有的尊嚴!
一個貴族如果連最起碼的尊嚴都無法保證,后果會非常嚴重。
晉軍在遠離曲阜而去。
魯國這邊只慶幸曲阜沒有遭到攻擊,其余什么動作一點沒有。
事實上,除非是呂武足夠頭鐵,要不怎么可能會進攻曲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