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朔納悶地反問,道:“魏氏有何人不喜武?”
那可是活生生的天下第一。
又是一個只用了七八年時間,將家族發展到這種規模的人。
用智罃的話來說,晉國要是能增加這么一個新鮮血液,會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對此,中行偃也是認可的。
就是有一個前提,呂武要懂得做人,該給的好處必須給足咯!
同時,陰氏在正治上也需要付出代價。
比如,陰氏唯荀氏(智氏、中行氏)馬首是瞻。
關于扶一把陰氏這件事情,荀氏內部還在商討之中。
也就是智朔想在魏相這里表現出自己聰明,才會顯露出馬腳。
魏相在當夜特地找到呂武,將智朔的態度直接講出來。
“我為‘卿’?”呂武跟魏相的反應一樣,初聽給直接愣住,后面帶著期待,又覺得有些不可能。
這樣的反應倒是讓魏相釋然。
魏氏已經努力了幾代人,想成為卿位家族都需要看機緣。
陰氏才崛起多少年?
在這個一切講血統的年代,暴發戶就是暴發戶,并不是一代人崛起就能獲得高位。
魏相關心地問道:“武將如何處之?”
他只差提醒別被智氏和中行氏給利用了。
中行氏跟欒氏走得太近。
智氏和中行氏同出荀氏,是一家人啊!
這么算的話,荀氏其實是有兩個卿位。
另外,郤氏真的倒了下去,其他家族難道就沒有想法嗎?
光是排隊眼巴巴盯著卿位的家族,在晉國就不少于十五個。
再拿韓氏來說,韓厥肯定會試一試能不能將趙武給扶起來。
而趙氏之前就是卿位家族,有韓厥的力挺,其余貴族在感情上的接受度,可能比接受魏氏和陰氏會更容易一些。
別提受過趙氏恩惠的家族著實不少。
依呂武的真實想法,甭管誰接受或是誰反對,能成為“卿”當然是先不顧一切。
等待真的成了“卿”之后,能讓眾貴族接受也罷,不能就靠實力說話。
呂武搖著頭,一副不以為意的表情,說道:“以出使之事為重。”
魏相不好再多說什么了。
他們之所以停在“蔑”,一方面是部隊需要休整,再來就是等待國內將國書以及“節”給送過來。
算一算時日?
如果韓厥那邊不出現什么幺蛾子,送國書以及“節”的隊伍,怎么都該在這一兩天之內抵達。
若是少了那兩樣東西,他們直接進入齊軍與魯軍對峙的“蒙”,意義上就變得不一樣。
有國書和“節”才是使團。
大軍抵達就表明要以武力直接進行干涉。
當然,不是說有了國書與“節”,就代表不會進行武力干涉。
比較讓呂武意外的是,隔天齊國那邊又來了隊伍,領隊的是晏弱。
這個叫晏弱的人是齊國的大夫,子姓。
認真算起來,晏弱跟呂武有著不知道離了多少代的同一個祖宗。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呂武的林姓并不是源出于子姓,也許是來自姬姓。
畢竟,姬姓是有些人改成林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