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齊皆有使者跟隨往‘新田’而去;杞、莒、鄅(yǔ)、冀、兩邾亦有隊伍追隨。”魏相一副笑容滿面的模樣,甚至還有些自得。
他不是一個沉不住氣的人,純粹是這一次出使不但圓滿地完成韓厥的交代,甚至是收獲滿滿。
這些國家派出使者前往“新田”,只會發生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巴結晉國。
其中魯國和齊國的隊伍去了“新田”,肯定會給晉國更多操作的余地。
真要給呂武和魏相這次出使做個評價,不給個超等,還是人嗎?
智朔才不樂意甘當綠葉,說道:“此間,我功勞甚大。”
這小伙最近很膨脹啊?
趙武就有些黯然了。
他這一次就跑個腿,其余半點什么沒參與上。
其實并非是呂武不給機會。
問題是機會需要自己爭取,并且還要有足夠的底子。
趙武就帶來了百來人,質量方面只能說過得去。
不像智朔帶來三個“旅”。
這才是關鍵所在。
有多少實力就辦多大的事情,晉國歷來如此。
總不能呂武將自己的那個“師”劃到趙武麾下吧?
還是拆出一兩個“旅”來操作?
合適嗎???
趙武自己都知道不合適,只能是黯然實力不足。
事實上,呂武和魏相愿意帶上趙武一塊玩,很能體現出交情了。
對于這種情況,韓厥知道了還要感謝呂武和魏相。
他們沒有多耽擱什么。
趁著有好天氣,麻溜地進行了開拔。
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穿過魯國的國境來到曹國。
這一次,魯國人顯得很有逼數。
呂武這支隊伍每進入一家貴族的領地,當地貴族就會過來進行拜訪,少不了送上禮物這個環節。
臨近曲阜時,叔孫豹過來找到呂武,發出前往曲阜的邀請。
“大軍并無途徑曲阜路程,專門前往便罷了。”呂武剛來時倒是很愿意去,現在就算了。
并不是因為怒氣未消之類。
好吧,其實是有一點。
呂武更多的是趕時間,說道:“寡君將歸‘新田’,不知是否再次南下,不敢怠慢。”
叔孫豹有些訕訕的,再閑扯幾句,告辭了。
當然了,如果需要南下的話,呂武并不希望去。
他前前后后納賦了五次……,還是七次來著?
反正,其中的三次都留在外面過冬。
現在已經臨近秋季。
國君要是想再次出兵南下,必然又會在曠野渡過一個冬天。
呂武早就得到了三年不納賦的許可。
所以,誰愛去就去,他說什么都不會去的。
他想道:“再次南下的話?看楚國每一次反應那么大,晉國又沒有再打一次‘鄢陵之戰’那種規模戰爭的打算,肯定是一次武裝游行啊。”
國君肯定是想再來一次“鄢陵之戰”規模的戰斗。
晉國的幾個“卿”,有一個算一個,沒有任何“卿”現在想干一場大的。
上次掉的“血”還沒回過來是其一。
再來就是他們防著其余卿位家族還來不及,怎么敢大舉抽調封地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