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沿著渭水河岸走,能夠直接攻擊包含“魏”地的那片區域。
比較現實的是,晉國的西南疆域開發完善,城池的分布非常密集,并且好幾個實力強大的家族都在那邊。
所以秦國想偷襲,只能去偷襲地廣人稀的“霍”地,攻擊包括“魏”地在內的區域不叫偷襲,必然形成一開打就是硬剛的局面。
呂武有專門做過了解。
他很重視的“函谷關”目前是屬于魏氏的地盤。(現在沒函谷關)
也就是說,哪怕晉國沒有從秦國身上咬下涇水周邊的土地,秦國現在也還不是那個將關卡一封閉,能安安穩穩過自己小日子的國家。
除此之外,呂武還需要了解其它方面。
想要攻打秦國只能走渭水沿線嗎?
當然不是!
只是渭水沿線比較好走,其余路線要爬山涉水,路程也著實是過于遙遠。
上一次呂武要報復義渠,為什么需要找魏氏借道?
就因為走魏氏的地盤是最佳路線啊!
作為一個“后來人”的呂武從未小覷過秦國。
哪怕是沒有機會,他都會創造機會一直削弱秦國,乃至于慢慢創造出一個滅掉秦國的合適局面,再給予最后一擊!
有晉國在,秦國莫得東出。
呂武有一個大目標,今生不能將秦國歸于自己所有,也要讓秦土變成晉土。
這個目標并不好實現。
晉國最大的敵人是楚國,并不是秦國
也就是說,哪怕呂武在某一天能夠成為晉國的元戎,不先將楚國打趴下,想依靠國家力量去攻滅秦國還是會很難。
滅國什么的,真不是想滅就能滅。
不單單是實力差距的因素。
歷史上魏國只差最后一擊就能滅掉秦國,可惜的是當時的局面不允許,再來就是各國首腦也沒有強烈的“滅人國”信念。
他們玩的是諸雄爭霸,不是大一統。
而戰國時期根深蒂固的爭霸理念,就是來自春秋時期的影響。
講明白。
說通透。
小國滅不滅無所謂。
大國滅不掉。
吞并中等國家則會造成友邦驚乍的局面,使得自己被孤立。
該談的事情談完。
臨時會議解散。
不知道是過于興奮,還是肚子里的貨太多,呂武失眠了!
他躺在床鋪上,一整夜想的是自家要怎么發展。
時局來到這一步,陰氏明顯不用展現出過份強大的一面。
要知道,陰氏可是壟斷了鐵器的制造,再展露出強大的軍力,只會令人心生無比的忌憚。
因為鐵器制品顯露出了屬于自己的跨時代優勢,各個家族向陰氏進行采買,尤其是大家族購置的數量最多,大批大批的財貨正在匯集向陰氏。
這一點其實很危險!
一個家族夠富,只會讓人心生垂涎。
這樣一來,肯定是要有自保的實力。
關鍵是,展露的實力過強,又會令人知道都那么富有,武力也那么強大,產生恐懼的心理。
人們在面對恐懼時,要么是進行躲避,不然就是想著聯合起來弄死算了。
呂武絕對不想步向趙氏和郤氏的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