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二道販子成了陰氏。
他們找呂武就是商議食鹽以及布匹的采購。
另外,各家有些商品想要賣給齊國。
初步掌握“渠道”的呂武,什么都要從頭開始了解。
他琢磨著:“我好像需要吸納來自齊國的家臣?”
其實不是好像。
而是一種必需!
他們席卷了齊國的南疆,滅掉的家族不是一個兩個。
那些連自己封地都被席卷一空的貴族,他們本人成了俘虜,看能不能找人借到贖金,回去后就看能從曠野找回多少屬民或武士。
可以預計的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哪怕能回去,過不了幾年也將成為失去封地的落魄貴族。
呂武覺得可以派家臣去找那批被俘的齊國貴族聊一聊。
當家臣什么的?
肯定是不行的咯。
了解一些情報之類,相信那些齊國貴族會很有配合欲望。
呂武要是愿意,甚至能培養一批齊奸出來。
他們撤軍的途中碰上了“卷土重來”的解朔。
而解朔帶來了國君的一個囑托。
“君上需齊以質子?”呂武對這操作不陌生啊。
到戰國之后,哪個國家打不過,一般是會讓繼承人去敵國當人質。
話說,春秋中葉就開始這么玩啦?
呂武更想知道另外的事情,問道:“君上可知伐齊事宜?”
解朔答道:“不知也。”
是他不清楚國君到底知不知道。
呂武能聽懂,卻不懂國君什么個情況。
討伐齊國的戰報該由呂武來寫。
他是有寫了幾封戰報送回去,提到的是已經進入齊國,轉戰于齊國的南疆。
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提到跟齊國正式交鋒的事。
國君是對他們有多大的信心,戰事沒有出現最終結果,開口要求齊國送太子當人質的事都提了。
怎么著?
軍隊都已經撤離齊國,馬上就要進入衛國。
難道還要帶著軍隊再去齊國,好好地跟齊君呂環嘮嘮嗑?
沒這么欺負人的吖!
呂武需要搞清楚提出齊國太子來當人質的是國君,還是元戎智罃。
而想要搞清楚,要么派人去“新田”詢問,不然就等回國再親自去問。
他看向解朔,說道:“你留于衛。”
解朔有些懵。
啥意思?
俺到底做錯了什么。
不能回國啦???
“下軍將……”解朔吭吭嘰嘰,問道:“為何呀?”
呂武沉默看著解朔。
這人是不是傻?
知道什么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嗎?
統兵將領出征在外。
國內知道個屁啊!
都已經打完。
停戰懲罰也已經做出處置。
呂武再怎么不要臉,也干不出派人要求齊國送出質子的事。
所以,解朔的出現沒問題,帶來國君的要求就是一種錯誤。
呂武將解朔丟在衛國,回國后被問起,直接拋出對齊國的停戰協議,再講一講談妥的時間,國君想要齊國送來質子,事情就有個先后順序了。
他想道:“以國君一貫的有逼數,心里再不滿也不會表現出來,只會請求再對齊國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