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講禮的時代,在家無所謂,出門在外就要有符合逼格的穿戴,不然會活成一個笑話。
來到雅間。
百般無聊的呂陽看到呂武趕忙行禮。
呂武則是對同樣在場的卓行禮。
換作其它時代,哪有家主會向手下行禮。
真遭遇這種事情,那些手下就該準備葬禮了。
不是其它。
身份不匹配,高位者突然禮遇下位者,絕對是要下位者的命。
比如,風蕭蕭兮易水寒。
又或,汝妻子吾養之,勿慮也。
當前時代,家主尊重家臣不算什么,甚至是一種必備的品德。
卓的年紀其實并不太大。
只不過,平均壽命不到三十歲的年代,再加上飲食和生活環境,醫療水平等等,三十來歲的人卻有著五十多歲的身體健康度,真的一點都不會夸張。
卓今年四十多,看上去卻白發白了大半,人長得黑黑瘦瘦,不問歲數,猜有個六十多歲都有人信。
他已經不再作為一名管理類型的人才,請求時刻伴隨呂陽。
這個也是一名老家臣在覺得身體不太行了之后,想著能看顧家族繼承人多久就陪伴多久的心態。
這種情況不獨出現在卓的身上,很多為某個家族效力一輩子的人,都會有相同的選擇。
呂武能怎么樣?
肯定不能拒絕的。
“我家口眾七十萬余,地之多‘陰’、‘呂’、‘霍’、‘原’、‘溫’,尚有‘上河西’、‘山北’,乃父言予你知……”呂武開始介紹各地大概的情況。
那個“上河西”和“山北”指的是陰氏偷偷向外開拓的疆域,對國內進行了隱瞞。
其中“上河西”在大河的西邊,位處魏氏的北方,兩個地方并沒有直接的接壤;“北山”則是呂梁山以北,部分侵入代國疆域。
一年前,陰氏統計上來的人口,包括武士、屬民和奴隸總人數也就四十七萬。
這些算是普查得到的部分,沒算未統計的部分,更沒有將“霍”地、“原”地、“溫”地的人口算進去。
同時,一些跟游牧部落交易的奴隸,販賣軍火各家用來支付的人口,攻齊俘獲的人口分成,以及一些自主來投的人,一樣沒有被算進去。
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下來,陰氏的自由民數量已經超過四十萬,來到四十四萬的數量
也就是說,陰氏的奴隸數量在三十萬左右?
一邊看一邊教導兒子的呂武臉色有些發木。
晉國才多少人口來著?
好像也就五百來萬的樣子。
陰氏的人口就有七十多萬???
其實,并不是那么算的。
現在各家并不搞人口普查,誰也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有多少人口,只會注意能征召多少“徒”和“羨”。
等于說,一個國家到底有多少人,只能往大概的數量上去猜,想得到精確數字屬于不可能。
史料上記載晉國有五百多萬的人口,肯定沒將奴隸計算進去,并且不一定正確。
畢竟,晉國自己都沒普查,沒有精確數據。
史學家超大概率是從晉國能出兵多少,進行相對合適的推測。
“七十多萬?我怎么還是覺得處處缺人啊。”呂武心想。
呂陽好奇地問道:“阿父,范氏口眾多也?”
別說。
陰氏還真有在偷偷觀察和監控各家。
可能那些家族自己都不清楚,陰氏卻能拿出他們大概的數據來。
呂武答道:“不計奴隸,約四十萬口眾。”
呂陽想了想,說道:“如此,我家多于范氏,晉以我家獨強。”
矮油?
還知道晉國現在是范氏看去最強大?
我的傻兒子啊!
賬目不是那么算的。
范氏有多少人,陰氏又有多少人,不是只簡單看人數的。
要算一算范氏的多少人跟隨了多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