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會讓呂武哭笑不得的故事。
他知道內容,卻不一定懂得去運用。
說白了就是,學了不等于會用。
考慮到當前時代不玩“兵者,詭道也”的那一套,他也一直沒有默寫出來。
現在不是閑著嗎?
很難得才有這樣的時光。
呂武決定記得什么都給寫一寫,不能用就珍藏起來。
因此,什么兵法,什么詩詞,甚至是一些想法,反正就是寫。
對了。
現在教育,一般是拿《詩》在教。
而這個《詩》其實就是《詩經》。
有些人單純就是看和讀。
有的人則是從中去看故事和背景,思索出屬于自己的觀念。
當然,《詩》在目前家族實力不差,基本能或多或少得到一些。
因為流傳甚廣的關系,沒人將《詩》刻意珍藏,也成了啟蒙的教學用品。
呂武所知道的是,歷史悠久的家族一般會有屬于本家族的“筆記”。
也就是祖先有什么感想,諸以文字記錄。
現在沒誰能想到這些“筆記”會成為一種學術,再創建出學派,成為其中的“核心思想”。
簡單的說,“百家”其實就是春秋各家族某些人物的“日記”之類,好幾代人進行完善,逐漸成為一個體系,再發展成為學派。
呂武并不知道那些。
他有寫日記的習慣,只是沒有堅持每天都寫而已。
寫日記一般是記錄當天發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和感概。
懂得分類和歸納的人來操作,一本或幾本著作不就誕生了嘛。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呂武寫完,扭了扭有些酸的手腕,拿起來檢查了一遍。
他除非是寫公文,要不都是使用簡體字。
這就不用有多余的擔心。
現在流行的是“大篆”這種文字,每個國家的字體還都不一樣。
因此哪怕是呂武寫的一些竹簡弄丟或被竊取,壓根就不用擔心泄密什么玩意。
他的打算是將簡體文字給弄成“家學”。
也就是除了本家族的嫡系男丁之外,外人看不懂。
允許的話,只教給繼承人會是最好的選擇。
只是這樣搞的教育成本會非常大。
不過,相對比起到的作用,成本什么的根本不必在乎。
呂武最喜歡干的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這種事情。
能記得的著作都寫一些?
也可以自己搞創作嘛!
以后要是流傳開,又或是被挖墳,絕對能夠驚呆一大群人。
哪怕是沒有寫全。
曉得什么叫殘篇嗎?
考慮到交通不便利的關系,這里發生的事情百八十里外就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有相當大的概率會發生“撞車”事件。
要是等呂武的骨頭能當敲鼓棒的某天,有人發表了什么,卻被人“認出”已經被呂武所發表過,一個文賊就出現了。
然而,這個“文賊”絕對會一臉懵逼。
“我到底在干什么啊?”呂武想道。
他給了自己答案:“能占盡先機最好。哪天陰氏混不下去了,有我寫的這些玩意,一家就能占了‘百家’的一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