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的商康丁年間,由于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眾離開豳地南遷岐山。戎狄兩族乘機占領隴東大部分地區。
文王(姬昌)末年,姜太公曾派使臣南宮適出使義渠。
義渠某大部落首領送馬、雞和犀牛給文王,文王又將這些東西獻給紂王(帝辛)。
由于義渠同周人相處關系比較和諧親密,而鬼方(獫狁)同商周對立,所以每次戰爭后,鬼方失敗逃走,遠奔河套,而義渠趁機內遷。這樣,義渠就逐漸占據了隴東大原地區(慶城、寧縣、鎮原等地)。
那里土地肥沃,水草豐茂,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義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游牧狀態定居下來。
他們在同當地周國后裔的雜居中,學會了農耕技術,學習了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從而發展成為區別于其他羌戎的義渠族。
所以了,義渠人可能聽不懂晉語,部落的歷史足夠久遠,傳承又沒有斷絕,超大概率是有人能聽懂“雅言”的。
而那個所謂的“雅言”則是諸夏的官官。
說白了就是周王室發跡那地方的方言。
呂武肯定是要公布為什么要打義渠人,先搞個師出有名,再下狠手往死里打,卻又不真的打死。
義渠人棲息的區域跟晉國不接壤,陰氏控制洛水以東的區域都顯得有些勉強,瞄著這邊干什么?
陰氏或魏氏,乃至于晉國的其余各個家族,占了這塊土地難以有效利用,甚至根本無法長時間占領,義渠被打死對秦國的好處最大。
解朔問道:“陰子欲重創義渠,收歸己用以治秦國?”
呂武直接笑而不語。
那個問題有些歸于高端,涉及到戰略層面,說明解朔開始拿自己當成一名“卿”了。
已經有陰氏的家臣出去,他乘坐戰車靠近義渠人的營寨,大聲用晉語闡述陰氏為什么而來。
總之,言之有物,絕不口胡,再宣告讓義渠人等死吧。
義渠人聽不聽得懂另外說。
耳朵好使的秦人聽懂了。
后子針滿臉的奇怪,說道:“陰氏何時西進,為何國中無人知曉?”
濕你北!(草泥馬)
陰武這個球家伙,禍害額們還不夠慘嗎?
竟然派出隊伍向西進行探索。
就問,陰武到底想弄撒?
擰次慫呢?(胡折騰)
木亂成馬咧!!!(心煩的厲害)
吳剛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道:“如此,諸夏合,外御其侮?”
瞧瞧。
這就是現如今諸夏人的思維,內戰可以打,有異族在為前提,有什么矛盾都能暫時撇一邊,先將異族弄死,再接著繼續打。
所以,哪怕秦國無比忌憚晉國,又沒搞明白以陰氏為首晉軍的真實目的,思維慣性和道德準則的作用下,想的是先聯合起來將義渠和白翟捏死。
事實上,有那樣的思維和準則也是被逼的。
諸夏并不是開局就各種高大上,尤其是周代商的前期面臨異族威脅,一個不慎可能連棲息地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