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異族真的有那么不堪嗎?
其實并不能只單獨看任何一方,要將雙方或多方拿來并列排比。
在姬周成為諸侯共主的前期,很多的周室分封國是滅亡在北狄、西戎、東夷、南蠻的攻擊之下。
那些分封國是個什么情況呢?
很多是一個國君帶著自己家族的幾百上千人,無法得到周王室的任何幫助,跑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與天爭、跟人斗,還要時時刻刻遭到各種野獸的襲擊和困擾。
當時的實際情勢是,周王室都不知道分封出去的各個諸侯的命運會是什么,本著分封國幸存下來并成功立足就是賺,沒想其余的太多。
一部分的國家其實也早就存在,只是后來名義上加入周王室陣營,并且對周王室并不心懷善意,乃至于心里無比的敵視。
這些國家并不全是殷商的后裔之國,很多是早早擇地定居建國的東夷人、北狄人或南蠻人的國家,只是名義上歸順了周王室。
他們沒有落井下石就算很不錯了,不會對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進行幫助。
事實上,他們更多的時候會跟保持游牧習俗的“同族”,玩“里應外合”那一套將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吃干抹凈。
另外,早期的鬼方、東夷和西戎、南蠻才是諸夏的大敵。
而南蠻和東夷早早被殷商打殘,一度還歸于殷商的勢力范圍之一(不是疆域的一部分,可以理解為被美帝干躺后的腳盆雞,或是棒子之類的角色)。
鬼方則是在周王室以及各分封國的打擊下慢慢瓦解,慢慢成了赤狄、白狄和各種戎,代價則是不知道多少分封國砸進歷史長河沒泛起一朵水花,其中也有遠古羌的功勞。
聽說過“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句話嗎?
講的是山東諸國的一段血淚史。
如果沒有管仲幫助齊桓公使得齊國稱霸又團結諸侯,進行一匡天下的偉業,其余區域不太好說,山東那一片的人就要成為披頭散發和穿向左開襟衣服的野蠻人了。
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只講到了山東的危急時刻,沒涉及其它區域,只是諸夏悲慘時期的一隅真實寫照。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陷入低谷的時期。
看看周天子的都城被攻入了幾次,又被迫遷都了幾次,其實就能看出姬周王朝的興衰歷史。
再看現如今像是赤狄、白狄、義渠和各種戎、東夷的現狀,同樣能看出至少有一些分封國不但成功立足,并且發展得非常不錯,就是周王室變得老慘了。
晉國是姬姓分封國之一。
秦國則是周天子逃難時接受幫助冊封的異姓諸侯國。
不管晉國和秦國的起源是什么,總之已經從觀念上認可同為諸夏的一員,聯合起來干義渠或白翟,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正治正確”的一件事情。
現在是中原霸主國和西邊區域性強國進行聯合,雙方都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強大,卯足勁又發了狠,打一個半游牧半農耕的義渠,還是進行這種“陣地戰”模式的交戰,有難度嗎?
看看義渠人的反應就明白了。
不是義渠人不能打,他們膽氣還在的時候,跟這一部分秦軍打得至少還有來有往。
晉軍和齊軍的出現讓義渠人搞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義渠人不免懷疑是不是還有諸夏的軍隊會再來,心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想及時止損就更合情合理了。
一支軍隊膽氣和士氣還在,面對任何艱難都能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