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朔已經呼喚了呂武好幾次,納悶自己怎么老是被呂武所忽略。
像曾經那樣,呂武回過神來看向解朔,臉上帶著歉意,解釋道:“我方才思量可否邀上軍將一敘。”
解朔敢對呂武不滿嗎?他的心里或許有不滿,說那是不敢說的,態度上也不敢表現出來。
魏琦出現了極大的興趣,以至于順著拐了話題。
他說道:“近日元戎與君上商定南征,若我等南下,來歲如何西征?”
這里有一個比較矛盾的地方。
莒國是陰氏負責的邦交國之一,將莒國抬上桌子分食是呂武的主意。
南征說是幫助吳國解除危機,干的卻是虛晃一把再去打莒國,講道理呂武不能缺席的。
那么,明年他們還想要繼續西征,呂武怎么去?
如果呂武不親自參與西征,走勢還能以陰氏的需要為首要嗎?
魏琦說道:“如中軍不納賦,上軍必出,或下軍、新軍一‘軍’隨同南下。”
他這樣說是建立在智罃不想離開國內為前提,并且有極大的依據。
自從智罃擔任元戎,第一年表現出極度的貪婪,后面稍微有收斂了一些,只是很快又固態萌生了。
簡單說,智氏的強大也比較“虛”,并且因為智罃過于貪婪口碑很差,致使自營不敢輕易離開國都。
智氏跟范氏、韓氏走到一起,其實也是出于一種自身的需要。
貪婪的智氏需要強大的盟友,再來就是必須獲得范氏的支持來保住元戎不受挑戰;智氏跟韓氏成為盟友又能拿到話語權,從兩個方位上來壓制住韓厥。
韓厥一改不摻和卿位家族的紛爭,首先是他成為中軍佐之后,無論怎么做都必定遭到元戎的壓制,不想被針對只有靠攏向智氏。
所以,什么為了趙氏想要針對解氏,是韓厥出自真正的需要,某種程度來講則是成為一種靠攏向智氏的理由,又順勢不讓范氏單獨與智氏結盟,必須參與其中保證多少有話語權而已。
現在看起來晉國的卿位家族分成了兩個陣營,那些吃瓜觀眾卻不知道兩個陣營的大多數家族其實還在眉來眼去。
比如……
智氏跟陰氏在“孫”輩上的聯姻成為既定事實。
范氏跟魏氏確認一塊謀奪渭水之南的某些區域。
其它各種看似影響不大的合作項目更多,包括呂武跟智氏商談“隨”地的置換問題,解氏增加了跟范氏、智氏糧食貿易上的額度。
種種跡象看下來,會發現韓氏才是真正被孤立的那一家。
而這純粹需要韓厥來自行背鍋。
在他的領導下,韓氏冷眼旁觀了那么久,導致幾個老牌家族著實信不過韓氏。
再來就是很關鍵的一點,韓氏在幾個卿位家族中的硬實力排行不是老末,卻得了個倒數第二,利用價值方面著實有點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