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這種方式,等于陰氏長期在進行騎兵相關的訓練,并且每一個季度就會對服役人員進行一次輪換,保證后續人員的訓練能夠跟上。
上次攻打秦國結束歸國之后,晉國的很多家族開始搞起了對騎兵建設的探索。
比較大的家族之中,智氏的智罃突然病重,再加上智朔也病了一次,導致智氏對騎兵的探索出現中斷。
根據呂武得到的情報,范氏對北部進行了一部分的人口遷徙,大約三千多范氏的武士攜帶家人前往“瓜衍”定居,又從“瓜衍”的狄人中進行挑選,已經初步組建起一支實驗性質的騎兵部隊,規模在五千左右。
很令呂武感到滿意的是范氏并沒有對陰氏進行侵權,也就是制作馬鞍、馬鐙和馬蹄鐵。
同時,范氏沒有前來尋找陰氏要求獲得馬鞍、馬鐙、馬蹄鐵的制作權。
當然了,范氏知道馬鞍和馬鐙,暫時不知道馬蹄鐵的存在。
他們不找陰氏獲得制作權又沒私下仿制的理由相當簡單,不是純粹的不想跟陰氏起沖突這個原因,尊重的是當下貴族與貴族之間交往的規則。
這種規則有一個基礎條件,擁有“專利”的家族不能衰弱,等于還是用實力來說了算。
某個家族沒有經過同意,對一個家族的“專利”進行了侵權,知道事情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展開嗎?
比如,某個家族侵害陰氏的“專利”了,導致呂武對那個家族發動私戰,任誰看來都會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同一個國家的家族,互相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不想惹眾怒為前提,沒有家族會肆意干“侵權”的事情。
像是晉國的趙、魏、韓三家,他們不知道對方擅長于什么嗎?肯定知道的!
然而,包括智、范、郤、欒……等等家族,他們不清楚對方的“專利”是什么嗎?
他們都有那個能力去進行模仿,對“專利”的尊重卻是一直保持到“戰國時代”才被打破。
不是他們傻,沒看到某項“專利”的好處,一來是“侵權”的代價太大,再來則是貴族之間對規則的遵守。
進入“戰國時代”等于到了大爭之世,互相之間沒矛盾都會開打,誰還管那么多呢。
所以,范氏明明知道了馬鞍和馬鐙的好處,仿制起來的難度不大,自家已經開始在探索騎兵的建設卻沒有仿制,看上去有那么些傻乎乎,真實情況則是仿制帶來的代價太大。
不止是范氏會跟陰氏的關系變得惡劣,還有范氏要顧忌其他家族會怎么看待他們。
從這里完全能夠看到一點,任何的遵守規則都是建立在越線會遭到裁決的基礎之上,有威懾才能使人尊重規則。
“我家征召三‘師’,再集結五千騎士。”呂武接下來要干的事情是讓破壞規則的秦國付出代價。
宋彬問道:“魏氏出兵多寡?”
回答問題的人是梁興,道:“亦為三‘師’。”
響應國家號召只是出動一個“師”南下,自家有所行動卻要出兵三個“師”,會不會被人側目?
那么就要再次強調現在是個什么歲月,是“家天下”的時代啊!
各自出動一個“師”南下是眾“卿”的提議,并且得到了國君的認可。
陰氏和魏氏已經完成了對國家的義務,法理上對國家并不存在虧欠,動用再多的兵力去干私活,誰還能管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