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晉國內部會搞幺蛾子嗎?國君有過很認真的思考,認為出現大亂的可能性沒有,各家族因為利益產生的沖突需要進行破解。
國君決定先解決一個難題,說道:“晉襄公設六卿將三軍……”
一大串歷史被提出來,講了晉國為什么會設立“常務卿大夫”,過程中為什么增設“常務卿大夫”的位置,一度有十二位“常務卿大夫”,后來又減少到八位“常務卿大夫”。
大家一開始聽得比較迷糊,后來漸漸搞懂國君是個什么意思了。
國君有了下一批“常務卿大夫”的人選名單,只是事情好像會出現比較大的變化?
果然,就聽國君說道:“我之處境難也。卿大夫近來多變,亦有難履卿大夫之務實。”
從晉景公開始到晉厲公兩代,晉國的“常務卿大夫”走馬觀燈在換,并且每一次出現卿位變動都是血腥味十足。
前來宮城的卿大夫臉色開始變了。
就當下而言,不管是增加“常務卿大夫”的數量或是減少,對他們這些在職的“常務卿大夫”都不是好事。
畢竟,他們是利益既得者,出現任何變動都代表一次新的利益變更。
其中以解朔感到最為緊張。
解氏可以說是晉國“常務卿大夫”中最弱的那個,增加新的“常務卿大夫”比解氏弱,他們又無法從中得到什么好處;一旦國君要削減“常務卿大夫”的數量,解氏絕對是要挨刀的那個。
站在大殿一側的趙武臉色非常復雜。他已經從國君那里事先得到消息,晉國在接下來會恢復“六卿制度”,只是不知道誰將失去卿位。
按照實情和需要,解氏肯定是會被裁撤,理由都是現成的。
解氏作為卿位家族卻無力履行義務和責任。
只是一旦解氏被裁撤掉,晉國又只設立六個卿位,趙武目前頂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要不然,裁撤掉一個沒有卿位家族該有實力的解氏,頂上一個咬牙最多能出兵兩個“師”的趙氏,根本不符合國君去掉“雜質”存留“精華”的操作。
國君拋出話題卻沒有給予答案,他讓眾“卿”回家好好想一想,再來是需要等呂武回國到“新田”,一些議題才能正式開始談。
在一個月后,也就是初雪開始下沒多久,呂武帶著該上繳國家的戰利品來到“新田”郊外。
他訝異地發現來迎接的“卿”和貴族有點多,國君的弟弟楊干也出現在迎接的隊伍之中。
這種歡迎當然不是什么正式的禮節,西征歸來的軍隊連走“棘門”解散的儀式都不需要舉行。
西征只是呂武帶著魏氏一塊去干私活而已,給國家分一份純粹是國家承擔著“后盾”的角色,其余人要是敢開口討要點什么,呂武就要用拿看乞丐的態度去對待了。
中小貴族歡迎時講了該恭喜或恭維的話,隨后各自散去。
楊干本來要繼續跟著,卻是被中行偃趕走。
事先已經收到一些消息的呂武看到這陣仗,知道接下來就是眾“卿”找個地方,開一場關門會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