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呂武實際上正在準備西征,一些來自秦國的新消息很值得重視,搞得他壓根不想在莒國和邾國聯盟打魯國的事情上多費精力。
當然,不見在禮節和制度上都不行。
呂武在即將出征的軍隊營盤中,接見來自莒國和邾國的使節團。
莒國和邾國的各色人等先去了“陰”城,才知道呂武根本不在“陰”城,他們被領著過了大河,來到不知名的地方。
這里被呂武取名為“甘泉”,軍營的旁邊就是正在建設當中的城池。
看到連成一片的營盤,莒國和邾國的人親眼證實了一則傳言,也就是呂武徹底跟秦國卯上了。
他們很樂意陰氏將精力放在征討秦國上面,認為這樣的陰氏才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管晉國東面各個諸侯國的事務。
一旦晉國負責邦交的“卿”沒功夫關注?幾個諸侯國的壓力會變小非常多。
想象一下,時時刻刻被老虎盯著是個什么感受?肯定沒人樂意的呀!
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猜對了。
呂武在聽取兩國使節的外交詞匯以及一些交代、請求后,說道:“事端發于魯,莒、邾牽扯其中,我早知矣。莒、邾知禮,來告于我。我諸事纏身,難有明言相告,望你等好自為之。”
莒國和邾國的使者立刻大喜。
不反對?那就是贊成嘛!
他們倒是沒覺得本國送上的大禮起到關鍵作用,很懂事地一再道謝,不做半點糾纏地利索離開。
歸國的半路之上,邾國使者問莒國使者,道:“為何不問陰子魏氏將如何應對?”
莒國使者很有逼數地說道:“陰子不阻你我已是僥幸,上國之‘卿’心思豈是你我可窺探?”
他們以為呂武沒有閑功夫管東邊的事情,感到無比的慶幸,哪里知道陰氏和魏氏聯合起來挖了一個大坑,隨時能將莒國、邾國和魯國一塊埋進去,差別是到時候有沒有那個必要。
呂武打發走了莒國和邾國的使節團,再一次將精力完全放在西征上面。
根據一些軍情顯示,秦國今年大舉從西邊各貴族征調兵力,同時有大量的秦人從秦國西北境騎馬匯聚而來。
因為消息傳遞的延遲,以及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突發狀況,得知秦國有大動作的呂武沒有猶豫,緊急派人聯絡游弋狀態下的己方騎兵部隊,要求他們靠攏向“吳陽”這個屯駐點。
任何突然出現的新轉變都會成為一個轉折點,以目前的通信手段,軍令發布出去能不能得到有效執行,更多的是看運氣。
“秦國用大兵于我相抗,其間騎兵甚多,戰場除‘雍’無它。”呂武將陰氏和魏氏能說得上話的人召集起來,先說了一句開場白,復道:“我本欲使魏氏二‘師’、陰氏三‘師’西進?如今秦庭大舉調兵匯攏,僅出一‘軍’之兵已略顯單薄。”
這一次魏氏來的是魏絳,他很是為難地說道:“魏氏可再出一‘師’,多則無矣。”
魏氏愿意顯得過于現實。他們清楚一旦西征晉軍戰敗,得勝之下的秦軍必然會東行進犯魏氏的封地。
只愿意增兵一個“師”不是魏氏小氣,完全是魏氏需要留下足夠兵力應付國君可能的征召,靠近秦國的封地也得趕緊調動部隊進行必要的警戒。
呂武對魏氏愿意再增兵是感到意外的驚喜。
魏氏有多少個“師”呢?沒有成為卿位家族之前,魏氏能拉三個到四個“師”就算是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