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卿位的家族,愿意和不愿意都要增加可用兵力,也就是增加“羨”的數量,再從“羨”的名單中挑選人手晉升為“徒”,完成一套軍事實力的遞增。
這就是春秋中葉晉國的一種軍事體系,其他國家不像晉國的卿位家族能從邦交國獲得“保護費”,沒那個人口和資源支撐為前提,想學都學不了。
呂武環視了一圈,說道:“如此,陰氏再增二‘師’成一‘軍’。”
魏氏那邊的人被驚了個目瞪口呆。
他們知道陰氏發展無比迅猛,就是不知道能膨脹到打私戰都能拉出一個“軍”的兵力。
而這個并不是呂武想要炫耀武力。
秦國集結大軍了?
其他人看到的是秦國想拼命,將導致這一次西征變得艱難。
呂武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很直接,心想:“秦國能有幾個‘軍(12500士兵)’能揮霍?”
他們進行了四次西征,林林總總消滅成建制的秦軍絕對超過六萬。
這里的消滅當然不是全部殺死,包括俘虜的那批秦人,有些秦人則是永久性的殘廢不構成戰斗力。
呂武光是成建制的秦軍就消滅了六萬,秦國損失的人口卻不止六萬,要算上第一次野戰的那些青壯,后來幾次交戰的各貴族封地人口損失。
這么說吧,四年打打停停下來,光是呂武俘虜的秦人就不低于十二萬,里面最大的收獲產生在第一次西征;秦國戰死的士兵,因為戰爭而間接在饑寒交迫死去的各種人,逃亡的那些人,導致秦國在四年的時間里怎么都沒了十七八萬人。
秦國才多少人口?怎么都不可能超過兩百萬的。
他們第一次跟呂武在岐山以北的涇水邊上交戰,一下子折進去四五萬大軍和幾萬青壯,搞得只能依靠忍痛挨打來期盼呂武的怒火能得到發泄。
作為國家憋屈到這份上,真是太能忍啦!
想法很符合當代的主流價值觀和思想,關鍵秦國碰上的是呂武這么個人。
秦國曾經在秦穆公時期稱霸,后來跟晉國打了一場“崤之戰”就失去了霸業。
那一場“崤之戰”中,秦軍折損進去三萬精銳,之后數十年間不敢再東顧。
這一次,秦國四年間陸陸續續的損失已經遠遠超過“崤之戰”了。
當然,秦國也不是“崤之戰”當時的秦國,數十年下來舔好了傷口再次東顧,又從西戎和幾個諸侯國那邊補了幾波血,卻一下子被呂武放血放得太狠。
他們這一次要干的事情叫孤注一擲,集結極限兵力跟呂武拼一次,贏了追回面子,有的是機會將損失彌補回來;戰敗大不了就是西遷回起源地,像“崤之戰”輸了那樣舔傷口,期待某天再殺向東方。
呂武只知道一點,對秦國的戰爭已經來到一個“轉折點”了。
得知秦國要拼命?陰氏和魏氏能選擇避戰退縮,大不了接下來慢慢繼續玩。
對呂武來說,逃避?那是不可能逃避的。
他看到了一次性打崩秦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