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重新披掛站在戰車之上,作為一名秦軍戰將迎來了久違的再次出征。
“陰氏之盛如東起朝陽,我軍敗之不冤。”他看著行軍狀態的陰氏大軍,有了這一句感慨。
畫面是兩個陰氏傳統部隊的“師”成隊列行軍,接近兩萬的陰氏騎兵則是在不斷呼嘯往西北方向馳騁。
陰氏的戰車兵和步兵,他們在趕路的狀態下還能看不到絲毫的混亂,保持著隊列絕對的嚴整,給人一看就是一支強軍無疑。
最為難得的是什么?是陰氏的軍隊已經出征長達半年以上,斷斷續續一再進行交戰,卻是看不到太明顯的疲憊感,將士的精神也是一種飽滿的狀態。
那可是出征半年以上,在春秋中葉已經能夠算是很久。
春秋中葉的戰爭一般不會超過四個月,一個季度之內無論勝敗皆是進行歸師,才是一種正常的狀況,超過半年就算是意外了。
反觀秦軍,他們將要進行的是保家衛國,卻再怎么強自振作都有一種不得勁的氛圍在籠罩。
沒辦法的事情,秦軍在陰氏手中敗得太慘,國家的狀況很糟糕,未來更是如大海孤舟一般,好像隨時都能傾覆,再被大浪吞噬。
杜回的話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馭手在專心駕車。
戎右一直在左盼右顧。
周邊的秦國貴族心態無比復雜地看著陰氏的大軍,聽沒聽到杜回說了什么都是一個問題。
其實,不止秦國貴族心態復雜,秦人有一個算一個都那樣。
輸給晉軍這種事情,輸多了也就變成一種習慣,沒什么不能接受的地方。
秦國遭到呂武的控制?老實說,秦國上下暫時還沒有這樣的認知。
不是秦人傻,要看春秋中葉的時代背景。
呂武攻陷秦國都城“雍”又將秦國公室一鍋端,沒有宣布秦國不再作為一個國家,對秦人來說就是極大的幸運。
戰敗之后暫時聽從戰勝者的吩咐?不就是春秋中葉的眾多規則之一嘛!
在秦人看來,是,沒錯,義渠人入侵了。
然后呢?
話說,關呂武什么事???
根據時代背景的正確理解,秦人的認知,應該是:呂武非但可以完全不管義渠人,甚至能夠伙同義渠人繼續打擊秦國。
所以,要什么自行車,就問問……,到底要什么自行車!
秦人應該對呂武率軍抗擊義渠人而心懷感激,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啊!
至于說,呂武率軍將秦國打得很慘這種事情?秦國既然連刺殺這么卑劣的事情都能干,還不允許被報復嗎?
再則,諸夏內戰,不以亡國為最終落幕,打贏了好處占盡,輸的一方認命受罰,很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啊!
當然也有秦人恨呂武,沒秦人恨才是怪事,比較關鍵的是不成主流。
很魔幻,但真的不是大多數秦人恨呂武,會是一種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