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說道:“君上問及,臣莫名喜悅。”
國君更為困惑,給“喔?”一聲表示疑惑。
呂武說道:“臣先謝君上允應休沐,得以率軍西征。臣為報私仇而去,秦君兵敗遠竄,落得病死‘西山’,乃臣始料未及也。”
秦慜公嬴石的薨逝這一點,呂武無法絕對的撇開關系,需要的極力地抹除掉“直接”的原因,造成不想看到的一種“間接”的錯覺。
畢竟,有意是一回事,無意則是另外一回事。
呂武其實對國君直接提問感到很高興,說明國君或許有進行思考,然而國君所想并不是最壞的一面?
國君接下來就像是聽故事一般,聽呂武講述西征的過程。
呂武的西征是去報私仇,卻也會幫晉國解決掉秦國這個麻煩。
秦國兵敗的速度快,慘也是極慘,出于晉國大多數人的意料,更沒想到的是嬴石會成為秦慜公。
謚號嘛,肯定是薨了之后才有,活著哪來的謚號。所以“成為”這詞非常有靈性。
在史料記載上,秦先君嬴石無論在哪個版本都會是因病薨逝于“西山”這個地方。
絕對不是呂武在史料上造假,那根本就是一個事實。
而史書還會寫到秦慜公為什么會跑去“西山”,明確就是寫跟呂武對戰,戰敗才給去的。
至于秦慜公怎么想的才去“西山”,當事人沒說,史官不是小說家,哪能干代替死者發言的事呢?!
史官頂多就是附加記載一件事情,就是秦國都城“雍”失陷敵手。
國君臉上帶笑在聽,時不時會問上一兩句,每一次問必然問在關鍵處。
呂武則是國君有問必答,是不是實話,真話有沒有經過包裝,自個兒心里才知道了。
“如君上以為不妥,臣可請辭秦國‘庶長’、‘大良造’之職。”呂武一臉的誠懇,沒半點的勉強。
在剛剛講述的故事中,陰氏和秦國的仇恨已經化解。
為什么呂武會成為秦國“執政”這種事情,一來是秦國上下要求和請求,再來就是呂武對秦國的慘狀心生不忍。
將一個國家打得那么慘,再感到良心不安,聽起來太諷刺。
國君不是傻瓜,相反很聰慧,耐不住他是個“春秋人”啊!
在春秋初期和中期,滅人國絕對不會殺死該國的所有公室來斷絕祭祀,甚至該國貴族還能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彬彬有禮的戰爭才是主流,滅國也要滅得無比溫柔。
把一個國家打得非常慘,再去進行扶持這種事情?歷史上的例子非常多。
秦國曾經就對晉國這么干過的呀!
國君不覺得呂武打了秦國再去幫忙建設有什么不對。
國君應該是想知道陰氏會將發展重心放在哪個國家,簡單的解讀就是:大兄弟,你是不是不想跟我混了?
呂武給出了正面的答案:傻了才會離開晉國,要是國君覺得不合適,秦國執政完全能夠說不要就不要。
國君肯定有些疑問沒提出來,并且也不會講。他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觀察呂武究竟是想搞又或者在搞什么幺蛾子。
“大可不必。陰卿就秦國‘庶長’、‘大良造’,秦國自此歸于我(晉國)。此為大功,亦是有德之事。”國君看著挺振奮,像是秦國從此以后會是晉國最貼心的小跟班。他轉了一個話題,說道:“陳求附我,中軍佐言之不詳。”
士匄不想摻和進陳國爛事,不止一次在信件往來說對呂武提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