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偃看不出國君看顧趙武嗎?那一定是眼睛瞎了!
哪怕趙武表現出不靠攏向國君,中行偃必然會因為趙武身上跟國君有相同血脈而感到忌憚。
說白了就是,趙武不搞事,中行偃對趙武的警惕心依舊會是最強。
趙氏選擇靠攏向范氏的做法太高明了!
如果趙武死死抱住陰氏,會導致陰氏也受到針對。陰氏跟趙氏是姻親,關系擺在那里,關鍵的是呂武看上去很照顧趙武,趙武要是腦子沒壞就不應該明顯地將陰氏拖下水。
所以趙武需要的是表面上盡力拉開與陰氏的關系,不至于真落了水,連個站在岸上拉一把的人都沒有。
趙武靠攏向了范氏,士匄是中軍佐,范氏是晉國個體最強的家族,致使中行偃不敢輕舉妄動。
中行偃當然知道范氏的強大,他本來就必須忌憚范氏,再加上趙武靠攏向士匄,不產生更大的警惕心才是怪事。
至于士匄怎么會選擇接納趙武的投靠,肯定是有其目的的。
殿內安靜的時間比較長,誰都在想事情,也就是除了開啟話題的人,不會有人察覺到不對勁。
國君的內心是尷尬且惱火的,想道:“寡人都不顧為君者的尊嚴,主動提起弒君的子駟想跟晉國結盟,為什么沒人應答?”
“君上,若鄭歸于我,我是否與楚再戰?”呂武打破了詭異的沉默。
士匄轉頭看向呂武,眼眸里有著探究。
國君臉上的笑容變得不是那么僵硬,心想:“陰武態度固然難明,卻從未刻意與寡人為難,只為國事態度鮮明啊。”
魏琦、程鄭和趙武選擇當個透明人。
他們之中,魏琦屬于不想搞事,程鄭和趙武沒什么話語權。
另外,程鄭和趙武需要思考一點,他們需要建立功業,真的再跟楚國爭霸,爆發戰事之后是能建功立業,還是暴露出能力不足,外加被打得滿頭包?
中行偃以有事說事的態度,說道:“鄭先君乃楚爪牙,盟楚之心堅定,有覆亦為權宜之計。”
這個對楚國很忠心的鄭僖公姬惲沒了,還是被子駟弒殺?他們不得不認真想想,子駟干掉了鄭僖公姬惲還能得到楚國的接納嗎。
士匄說道:“鄭國盟我,必是不敵楚國,為求我出兵抵御楚國。”
這個道理誰不知道?他們需要權衡的是,鄭國的事變能給晉國帶來什么變化,是好事,還是壞事。
而包括國君和其余“卿”卻是想道:“范氏跌入伊洛之戎這個大坑,一時半會很難爬起來啊?”
范氏在伊洛之戎的用兵已經超過三個“師”,他們還必須顧上陸渾戎和蠻氏。
要知道周王室雖然變成跟招牌差不多的角色,一直在喊在叫還是有點作用的。
現在的情況是周王室遭到了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的襲擾,起因則是范氏和趙氏去攻打伊洛之戎,范氏和趙氏不幫周王室解脫困境,名聲不知道能臭到什么程度。
已經在伊洛之戎動用了那么龐大的兵力?范氏不是無力再承擔納賦義務,能不再繼續動用軍隊則是更好。
趙氏在伊洛之戎投入了一個“師”又三個“旅”,收獲方面抵不上支出,再繼續集結兵力不但耽誤趙氏的內政發展,造成一種拖累會成為現實。
所以,站在范氏和趙氏的立場,他們肯定傾向于不搭理鄭國的結盟,以至于避免再出兵南下。
一切只因為晉國真的插手鄭國的事,勢必會出兵南下!
之前的約定是,范氏、智氏、趙氏擔負晉之南,陰氏、魏氏擔負晉之西,中行氏&荀氏、陰氏擔負晉之北,中行氏&荀氏、智氏、范氏擔負晉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