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就是命能丟(手下),面子要保存(自己)。
對于貴族來說,想要保住面子的原因沒那么簡單,出發點或許會有點搞笑,何嘗不是到了一定身份地位必須做的事情呢?
面子對上位者就是尊嚴,一旦上位者沒有了尊嚴,得不到該有的尊重,再想干成什么事情屬于千難萬難。
最為真實的還有另一個原因,上位者被瞧不起,所在家族想不走下坡路會成為一種妄想。
范氏是晉國第一強大的家族啊!
他們不管愿不愿意,所處層次就是屬于那種人可以死,家族顏面必須保住的階級。
身不由己對于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有所區別只是,帶來的影響將會多大。
回到營盤的呂武遇到了士匄。
場面是呂武先行見禮,回禮之后的士匄有著明顯的欲言又止。
最終,士匄沒有向呂武發出求援,選擇默默承受壓力。
陰氏向北和向西一再開拓,不斷與游牧部落交手之下,漸漸掌握了怎么跟游牧民族交戰的技巧,累積起了足夠的經驗。
誰都不會忘記陰氏另外的戰績,也就是呂武想要攻打哪一座城池,歷來沒有失手這個說法。
大家同時不會忽略晉國那么多攻城器械是出自哪個家族的技術,理所當然地猜測陰氏還有更多的手段沒拿出來。
士匄回到自己的駐地,看到士魴等范氏重要族親一臉眉頭不展,郁悶地說道:“我不可求援陰氏。”
包括士魴在內的所有范氏親族,沒人覺得士匄這么做有什么不對。
如果士匄向呂武求助,他們才會感到難堪。
士魴表態道:“固有艱難,我等不懼!”
一眾范氏族人隨后應和。
所以,上位者的一舉一動不但會決定自己的命運,對于所屬成員也會起到激勵或打擊的效果。
另一邊。
趙武回到自己的軍帳就開始發呆。
他們已經攻打“馮”半個月,一度殺到第三道防線,以為要成功拿下“馮”的時候,鄭軍不要命地進行反撲,成功將殺進城中的晉軍逆推出城了。
這特么就是一個充滿了曲折和血性、血腥的故事!
隔天的一戰戰,范氏丟了一千多人,趙氏沒了七百余人,無語又尷尬的是因為沒有將士回來,導致他們不知道弄死了多少鄭軍,想挽回顏面都不知道該怎么宣傳。
已經破壞的城門,隔天被鄭人重新裝了上去。
他們再去想破壞城門,發現特么落了千斤閘。
毛病啊!
明明有千斤閘這種玩意,鄭軍怎么一開始沒有給用上?
又或者說,鄭軍是故意放晉軍進城,玩了一手覆滅入城晉軍的操作?
總之,范氏和趙氏吃了大虧,丟進去了一千七百多士兵,水花沒冒出一個,顯得很蠢不說,又讓鄭軍士氣大漲,增加了鄭軍守城的信心。
范氏和趙氏攻打“馮”半個月,前前后后戰死和失蹤了約兩千五百人,輕重傷約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