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看向呂武,低聲問道:“克城否?”
呂武搖頭,聲音同樣不大,就實說道:“‘馮’有九道防線。”
第一層……也就是外圍城墻都還不算完全攻下,里面還有八道防線。
再則,南面的鄭軍雖然敗了,其余三面還在堅持,看上去沒有放棄的意思,還有得打。
國君還是在繼位后惡補軍事知識,看了一小會又說道:“鄭人頑強,我軍傷亡頗大。”
這個就是問題之一。
守衛城池的鄭軍太過于頑強,代表早就做好了相關的心理建設,不會因為第一道城墻被攻占而導致心理崩潰。
一支軍隊只要不崩潰,哪怕是所有的防線失守,他們就還不算敗得徹底,依然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
所以什么都是假的,軍隊沒被消滅干凈,甚至還有足夠的反撲實力,戰事就不算出現最終結果。
屬于晉軍的旗幟在“馮”的南面城墻飄揚,戰場上爆發出了歡呼聲。
那是觀戰的其余家族軍隊在給范氏和趙氏的攻城部隊喝彩,他們卻是道賀得有點早。
在接下來,隨著鄭國南面守軍無法重新奪回城墻,范氏和趙氏的攻城部隊成功占領“馮”的城墻段,他們又配合其余方向的袍澤占領西面城墻段,東面和北面的鄭軍進行了主動的撤退。
戰事發展到這里,范氏和趙氏的進攻部隊完成了對“馮”第一道城墻的占領。
他們趁勢對“馮”的第二道防線發起攻擊,再次成功突破鄭軍設立的第二道防線,馬上又對鄭軍的第三道防線發起進攻。
看著攻勢凌厲,鄭軍也在節節敗退,呂武卻對國君說道:“我軍傷亡過甚,將士體力亦是不支。如不減緩攻勢,恐將有不忍言之事。”
國君猶豫了一下,召喚來韓起,命韓起去前線提醒士匄。
隨后,國君喚來了中行偃和程鄭,命令要求他們隨時讓部隊進城。
呂武就安靜看著國君的一系列作為,發現魏琦在看自己,給了一個溫和的微笑。
國君讓韓起去找士匄,是想讓士匄欠韓起一個人情,暴露出了他對韓氏的真實態度。
僅僅是這一個,呂武就覺得自己大賺特賺了。
另外,是呂武指出了那些問題,錯了會是國君和韓起的鍋,正確了則少不了呂武的人情。
從這一點來看……,又或者從呂武一貫的做法來解讀,后世的史學家會認為“陰”著實太適合呂武,少不了給一個“老陰逼”的稱號。
事情的進展也如呂武所預料的那樣,攻得太猛的范氏和趙氏部隊,他們已經陷入一種強弩之末的狀態,哪怕得到韓起的及時提醒,還是差點被逆推,付出重大傷亡才將戰線很驚險的維持住。
士匄進行了緊急的傷亡清點,鐵青著臉與趙武一陣對視之后,說道:“無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