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陣型的研究,不管各個諸侯國的研究成功或是失敗,他們一再研究下來也就產生了“陣型文化”這種東西,又在各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下習慣成自然。
現在,呂武看著范氏和趙氏的部隊進行攻城,守衛城池的成軍按部就班地守城,自己看的滿心尷尬,很明白“從無到有”的艱難。
“范卿亦有克數城戰績,寡人無憂。”國君看得很專注,沒發現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
是的呢。
士匄不是沒有攻打過城池,比較關鍵的是那些城池非常“中規中矩”。
怎么說?要看現在的人建造城墻的出發點是什么了。
人類一開始用欄柵在外圍弄一個圈,為的是防止野獸躥進生活起居場所。
城墻的出現也有防止野獸襲擾的出發點,后來發現能夠有效抵御敵軍的入侵,開始對城墻有高更厚的需求。
在春秋中期之前爆發的攻城戰肯定有,并且一定還不少,后來姬周一朝搞禮儀制度,給諸夏各國做了相關的限制。
在禮儀制度的約束下,晉軍和楚軍能在“邲之戰”搞出奇葩的一幕,出現戰爭在野外對決也成了習慣,貴族對于攻城戰感到陌生很是情有可原的。
戰場之上,只有懂得太多的呂武感到格格不入,其余人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不懂太多花樣和套路的人,他們看到的是范氏和趙氏的部隊賣力攻城,鄭軍應對起來不慌不忙,感覺自己享受到了一場視覺驚艷的表演。
認為是“表演”在當前并不是一種侮辱,相反是一種極大的贊美。這個又是當代特有的“民情”了。
而在呂武看來,范氏和趙氏的表現只算是勇氣可嘉,其余真的沒什么好說的。
明明搞了“花樣”,想要對“馮”的東、西、北三面城墻進行佯攻,進攻北面的范氏和趙氏部隊才是殺手锏,怎么搞的四面進攻的部隊同樣賣力?
這樣一搞,跟全力攻城有區別嗎?存在區別的是士匄在南面動用的兵力較為雄厚而已。
呂武發現城內有動向,心想:“鄭國的主將可算反應過來,從其它城墻段抽調后備部隊增援南面守軍了。”
沒經驗,不代表沒一雙眼睛,腦子里也全是豆花啊!
事實上,這樣才算是正常的發展后續。
如果鄭軍主將從頭到尾沒有反應過來,呂武就該懷疑指揮鄭軍的主將是不是智障了。
不知道誰大喊了一聲:“入城矣!”
是的呀!
盡管鄭軍主將做出了反應,時間方面卻是顯得遲了,守軍的后備部隊沒有抵達,范氏和趙氏的部隊已經殺上城頭,城墻上很多鄭軍被殺,一些城墻段已經被范氏和趙氏的部隊占領。
戰事發展到這一步,范氏和趙氏的部隊接下來就應該是強占城墻走道,保證現有戰果的同時,擁有從城墻段下去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