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表現被列國君臣看在眼里。
呂武看了一眼士匄和趙武,環視一圈列國君臣,看向齊國執政崔杼,問道:“如齊軍攻‘馮’,當如何?”
崔杼也許沒想到呂武會跟自己講話,給稍微一個愣神,再像是很認真地思索了一小會,說道:“非戰之罪也。”
呂武又問了衛國、宋國的人。
回答的人都跟崔杼一個答案,也就是換作他們攻打“馮”的話,直白承認根本就打不下來。
他們根本是有過相關的討論,單獨一家有答案,會以為只有自己不行,認定晉軍付出慘重傷亡的代價才打下“馮”代表虛弱。
那么,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答案,不是他們自己一家單獨弱小,是有一家算一家都很弱,對比下來就是晉國能打下“馮”就是牛逼。
這個步驟很重要!
列國先承認自己不行,晉國哪怕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卻打了下來,還不足以證明晉國的強大嗎?
士匄很感激的看了呂武一眼。
呂武會以士匄一個溫和的微笑。
然而,晉國需要擔憂的是列國看到“馮”那么難啃,他們會不會學鄭國開始不講武德大肆筑造堅城。
如果各個諸侯國開始大肆筑造堅城,晉軍再能打又能啃多少硬骨頭?會使得晉國的優勢被大大地削減,以后的戰爭模式也將改個花樣了。
事實上,幾個前來觀戰的列國君臣,他們還真的心生回去后要加強城池防御工事的念頭。
他們現在還不知道的是,筑造一座堅城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又該是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也許,只是也許,筑造一座堅城的耗費,能使他們再武裝起一個“軍(500戰車,12500士兵)”。
甚至,筑城的耗費遠不止一個“軍”的消耗?
說來講去,范氏的損失有點活該,他們明明離“馮”不遠,幾年間卻不知道鄭國在“馮”這邊搞了這么大的動作。
不過,不獨范氏對軍事情報不重視,大多數家族,又或者是上升到國家層次,一般極少隨時保持對敵國的情報刺探,輪到要開打了都不一定會對情報進行收集,
這是春秋中葉所造就的時代特點。
按照既往套路,兩國要開戰互相約個地點,再帶著軍隊過去,展開堂堂正正的拼殺。這個才是套路流程。
呂武看似在聽著大家伙談事,心里在想道:“是我帶來的影響,還是歷史進展本來就是這樣呢?”
他有點想多了。
影響固然是有,大多數是集中在晉國的北境和西境。
比如,本來會非常活躍的各種狄和各種戎,遭遇到陰氏的一再打擊,變得消聲滅跡了;秦國更是干脆被呂武掌握在手,不出意外根本沒得跑了。
如果歷史沒有被呂武所改變,去年就該發生“魏絳和戎”的歷史事件。
魏絳將因為“和戎”的功勞得到展翅高飛的機會,取代自己的族兄魏頡成為“卿”之一。
當然了,呂武救了魏琦一命,不但改變了歷史,也讓魏氏內部的權力更替發生了變化。
那個變化在于魏琦這一支……,也就是櫟陽氏取代了令狐氏(魏頡)來主掌魏氏。
另一個,因為“呂”地到了呂武手上,魏琦這一支也才成為櫟陽氏,要不然他們該是呂氏的。
呂武對晉國內部、北境、西境的影響很大,對晉國東面的影響也有一些,對南方的影響則非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