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真的接納了陳國?該是晉國每次千里迢迢南下救援陳國,到時候一再消耗國力的是晉國。
還有一件最為現實的事情,陳國并不強大,晉國能救陳國一次兩次,無法永遠能夠及時地去救援陳國。
在這種情況下,陳國重新屈服楚國只是時間問題。
晉國如果接納了陳國又保不住,會損害到晉國的國際信譽,等于是不但前期的投入會白費,最后還要承擔失信的惡果。
所以了,明白那些道理的國君和其余“卿”,他們對士匄反對接納陳國沒什么意見。
鄭國就不一樣了。
各個諸侯國誰不清楚鄭國喜歡玩“朝晉暮楚”那一套的反復橫跳?正因為列國都知道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晉國利用鄭國不用擔心名聲方面會受損。
士匄要是拿不出一個合理的理由,來解釋晉國為什么不能接納鄭國,以私怨誤國事的會成為一種實錘。
晉國的“卿”因為私怨誤國是一種常態,很多時候根本不用承擔后果。
士匄一個個看過去,想要在“卿”之中找到盟友,發現這些“卿”不是眼神閃躲,就是沒給積極的回應。
尼瑪!
在“卿”找不到一塊扛的盟友?
“君上,臣言鄭之事有誤,請君上見諒。”士匄對國君低頭了。
國君笑著講了幾句話,不是繼續懟士匄,相反是進行安慰。
什么時候晉國的“卿”需要來自國君的安慰了?
其余幾個“卿”不留痕跡地交換完眼神,由中行偃開口說話終止目前的氣氛。
利用鄭國是晉國的既定國策之一,再次得到確定,時機合適了兩國結盟會是一種必然。
怎么利用鄭國則是需要一些細節方面的商討,比如怎么達到利用的目標,還不能讓列國覺得晉國沒有信義。
他們已經退回到“虎牢”了。
一幫小弟之中的大多數國家,他們跟著晉國南下純打了一次醬油,浪費了征召額度,耗費了一波糧秣。
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導致有些列國都已經習慣和麻木,很難再產生什么心理波動。
曹君姬負芻對這一次南下非常滿意,不是曹國得到了來自晉國的什么好處,僅僅是因為衛國在“鄶”那邊弄了個損失慘重外加灰頭土臉的下場。
心情極度愉快的曹君姬負芻表示不回國啦!他要留在“虎牢”繼續陪晉君姬周玩耍。
一樣沒走的還有魯國的君臣,部隊則是交給能托付的大臣帶回國。
魯國君臣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跟晉國的君臣商談,認為自己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留在“虎牢”,晉國君臣必須要給魯國好幾個交代。
所謂的“風險”是,魯國君臣留下,齊國君臣和軍隊卻已經轉道回國。
而“交代”什么玩意之類,聽說過“地球缺了我就不會轉”這一句話嗎?
簡而言之就是,魯國需要晉國,腦回路清奇地認為自己承擔了風險,要晉國進行該有的補償。
現在好幾個諸侯國只是國君的腦子不正常,群臣和眾貴族多少知道點好歹,到了魯國這里明顯是當政的君臣沒個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