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情況是什么?從漢武帝再到漢宣帝,朝堂中儒家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真的要用儒學治國,朝堂上沒幾個儒家的人,算是一種看重嗎?
儒家初次被帝王大肆充斥朝堂是從漢元帝開始,并且儒家第一次掌控國政就玩崩了。
而漢元帝早就遭到了漢宣帝的警告,可惜的是這孩子被儒家忽悠瘸了。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言猶在耳!
唐太宗需要討好儒家,用以讓自己的帝位坐得穩當,帝后齊上陣之下,李大帝寫了《帝范》,長孫皇后則是寫了《女則》,討好手腕之高遠超想象。
儒教能在有宋一朝稱霸朝堂的根本原因是五代十國的武人太能作了,引起了社會的全面反彈。
再來就是,趙宋開國皇帝欺負孤兒寡母上位,后繼更是兄弟間玩了一手燭影斧聲,皇帝哥哥有冊立太子,不管皇帝哥哥怎么死的,兄終弟及那一套是胡人才會玩的。
弟弟成了皇帝,內在的背景故事比“父慈子孝”與“黃袍加身”要不堪一萬倍,不討好那些“口舌”和“公知”怎么行?
玩了一手驢車漂移的高粱河車神的選擇是沒下限進行討好,開啟了有宋一朝高薪奉養的歷史。掀開了來講,高粱河車神干的就是在收買掌握輿論的那些人。
觀看史書會發現一點,大臣與權貴最喜歡那種本身自帶黑點的皇帝了,后來變成儒教喜歡侍奉這樣的君王。
為什么?只因為有黑點才好控制呀!
儒教追求的階級固化在春秋是一種常態,呂武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果沒有國君搞事,呂武其實就該進入到寫書階段,想著創造出什么學說,一再對社會進行試探,想要開始挖階級固化的墻角了。
為什么呂武之前不干?需要看的是他以前什么地位,陰氏又是什么實力,再反過頭來看看目前的地位和實力。
有些事情,想干需要有一副好身板,沒那個身板硬要去干那事,事情沒辦成不說,一巴掌被拍死了。
作為階級固化受益者的呂武怎么會想到挖墻腳?他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理念,什么改變階級固化使社會進步,成為一位光耀萬古的偉人,啥啥啥之類的,單純就是那么干對陰氏有好處。
呂武活得很現實,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努力得到想要的,并不是一開始就奔著成為偉人而去。
如果有哪一天呂武成了偉人,一定是后世的史學家用錯誤的方式研究了歷史,硬生生地給“先人”套上各種榮譽。
軍功爵的獎勵制度方面,呂武已經抄了商鞅的作業,沒頒布實施而已。
一旦軍功爵制度實施,其實也就等于是開創了全民私有制,給當前社會制造了一股滔天的泥石流。
現在能夠擁有財產是哪些群體?至不濟也要是個國人。也就等于數量占了最大的所謂屬民,他們實際上沒資格擁有屬于自己的財產,連他們都是貴族的財產。
呂武搞那一套必然收買治下民心,近一步解放和增加生產力,會不會得罪其余貴族,則看他的嘴巴到底能說會道到什么程度。
歷史上,類似的制度改革發生在戰國初期,進入戰國中期則是“窮則思變”橫行的時代,哪個國家的群臣不想搞變法就是等于在混吃等死,會嚇得國中發生嚴重的逃亡潮。
呂武一直在進行“采風”,親自去到哪個國家,會盡力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問一問有沒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更多的時候,陰氏的人外出走商,一樣會進行“采風”。
這么做是干么?不去了解當代,拍著腦袋就想搞學說,不擔心“水土不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