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齊國好像早就知道晉軍東進的消息,集結了三個“軍”在衛國邊境約百里的位置。
齊國探查到晉國上軍的蹤跡,統兵的齊國執政崔杼派遣晏弱出使,尋求消弭兩國爆發戰爭在做努力。
什么情況?
晉國派出宣戰使節的時間很有計劃,會是上軍進入齊國境內的稍早之前。
等于說齊國得到晉國的最后通牒,再集結大軍迎戰,起碼需要耗時一個月,不應該早就在嚴陣以待。
呂武說道:“當是齊國早早便在窺視‘新田’,察覺我國四‘軍’集結,快馬加鞭回國稟告。”
并且可以肯定的是,齊國吞并萊國之前就篤定晉國不會放任,早早做好了怎么應對晉國的準備。
那么就是,齊國滅掉萊國之后,可能只是留下極少的兵力在新占領地,早早地向西邊回師。
這樣一搞,晉國最先進入齊國境內的上軍,他們就被卡在了衛國與齊國的中間地帶,不是深入齊國才遭遇到迎上來的齊軍。
“元戎英明。”魏絳拍了一記馬屁,又說道:“上軍將從元戎之令,于‘盧’與齊‘三’軍對峙。”
那就是暫時還沒有打起來。
這個也是能夠理解的事情。
齊國要商談投降條件,只是作為上軍將的魏琦不具備做主的資格。
兩國需在要不要接受投降方面進行討價還價,有一方無法接受最終“價格”才會開戰。
呂武問道:“上軍將命你留于中軍?”
魏絳答道:“正是。”
中軍與上軍之間的距離最近,兩支軍團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打配合,魏絳是被拿來當“通信員”了。
在齊國集結三個軍團在衛國邊境待命的消息傳過來之后,呂武需要考慮就是怎么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領“臨淄”這個問題了。
呂武已經成為元戎,不拿國內的大家族開刀,選擇一個國家滅掉成了最能立威的選項。
衛國、曹國、魯國等等,要么是太小不足以立威,不然就是不好拿來開刀,滅掉萊國的齊國正好自己將脖子伸出來,呂武沒道理不把高舉的屠刀斬下去。
“我決意渡河!”呂武召集了眾貴族發出命令。
他們花了兩天的時間來到大河分叉的北河系。
事實證明想要在大河入海口附近找到淺灘太難了!
幸好呂武事先帶了足夠多的工匠,打造數量合適的小舟,再以小舟當橋墩,上面鋪設木排,一條臨時的浮橋經過努力完成了。
他們過河再朝正東方向行軍四天,來到了分叉的南河系的河岸位置。
如上次做業,并且因為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花更短的時間將浮橋給建立起來。
“我走的路線是秦國滅齊國的路線嗎?”呂武還真不知道。
歷史上,秦國滅齊國戰役沒有從西向東打。這個是因為齊國搞了“長城”防御體系。
現階段的齊國并沒有搞“長城”防御鏈,他們跟衛國的關系還行,對上魯國就是一陣暴打,哪里需要搞什么防御鏈。
士匄是在后面才趕上來,抵達之后才知道“崔”被中軍用半天的時間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