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鄭聯軍在靠近“朝歌”約八里左右的位置停下來了。
隨后,楚鄭聯軍不知道什么原因爆發出一陣陣的歡呼之聲,給人一種士氣非常高昂的印象。
他們一路橫掃衛國,的確也該士氣高昂。
晉君姬周面無表情地說道:“應是知曉楚君北上之事。”
幾個人下了箭塔,晉君姬周看到中行吳湊上來。
中行吳說道:“不若即刻邀楚軍競技。”
楚鄭聯軍是遠道而來,長途跋涉肯定是身心疲憊狀態。
再則,來自晉國的援軍不確定會不會來,來又是什么時候能抵達,他們應該先嘗試擊敗已經抵達的楚鄭聯軍,哪怕后一腳楚君熊審過來,壓力不至于會那么大。
晉君姬周現在不允許以好惡的感官來左右判斷力,簡約說道:“可。”
中行吳看了一眼孫林父,再看向晉君姬周,說道:“君上與執政且進城。”
他們就兩個“軍”,其中的新軍還是沒有滿編的狀態。
真的開戰?中行吳選擇讓下軍傾巢而出。
以公族一貫尿性必然會有人避戰,晉君姬周和孫林父繼續待在營盤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果然,決定要跟剛抵達的楚鄭聯軍立刻開戰,一幫公族得到消息立刻找到祁奚,講了奇奇怪怪的理由,反正就是不想打。
祁奚面對那些公族連生氣都欠奉,好言好語的勸導無效,殺人逼迫是斷絕自己的后路,只有同意的份了。
得知消息的晉君姬周同樣沒有生氣,有的只是再次失望和滿心的抑郁。
事實上,晉國的公族但凡有點用,以公族的體量擺在那里,一國之君至于被以卿位家族為首的貴族那樣搞嗎?
中行吳派去邀戰的家臣回來,稟告子囊拒絕開戰的答復。
“再往。”中行吳很平靜。
看來子囊是一個很謹慎的人?
楚君熊審就在北來的路上,先期抵達的楚軍沒有戰勝的絕對把握,保證晉國的兩個軍團不跑,等楚軍主力的到來再收拾,無疑是一個最為穩妥的選擇。
這一天就在中行吳一再派人邀戰,楚鄭聯軍那邊拒絕,來來往往中過去了。
那么做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
晉衛聯軍知道楚鄭聯軍一再“謝邀”之后,心里的忐忑一下子少了非常多,膽子大的人甚至迫不及待想跟表現出信心不足的楚鄭聯軍趕緊開打。
“士氣此消彼長。此番作為必可穩住衛人。”解朔跟中行吳相處的時間比較多,知道中行吳盡管年輕卻是個有智慧的人。
中行吳笑著說道:“明日我可布陣逼迫。如子囊毫無作為,可重演‘鄢陵之戰’故事。”
當時晉軍也不是那么想打,直至被楚軍逼到軍營前方才不得不打。
解朔說道:“如此一來,鄭人或將不敢出力,我可獨應對楚軍。”
中行吳就是這么一個意思。
晉國當然不怕鄭國,對戰起來有很大的心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