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起來,晉國雖然是北方霸主,處境方面卻是遠比楚國更加艱難。
這個是明擺著的事情,諸夏的文明之火在大河流域被點燃,很長一段時間里面部落群是集中在大河流域,文明發展起來再建立的國家也多。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晉國崛起的時間太晚,沒有來得及滅掉周邊更多的國家,楚國則是早早將周邊國家清掃干凈。
呂武說道:“今次大戰爆發實乃突兀,我并無準備。”
盡管沒正式接觸,一場大戰卻成了難免。
那是晉君姬周在“朝歌”所決定了的事實,晉國不能舍棄這位國君。
士匄、魏琦和士魴,包括其余的晉國貴族都知道大戰必然會爆發,排除掉其余的雜念,等待呂武給出一個作戰計劃。
“楚君當在宋國?”呂武不是在說廢話。
比較晚北上的楚君熊審肯定是在宋國實力范圍之內,以路程來算應該是在濟水周邊?
士匄問道:“元戎不往‘朝歌’會合君上?”
呂武還真的有這個想法,無奈的是不能這么做。
他們出兵的目的是救援國君,哪怕截住楚君熊審率領的楚國主力部隊,禮法以及一些世俗觀念方面卻是繞不過去。
不是堵住楚君熊審破壞禮法,世俗觀念決定了呂武只能率軍去跟晉君姬周會合,不這么干會被解讀出很多負面意思,到時候即便呂武率軍擊敗楚君熊審的主力部隊,世人只會說呂武無視了本國君主的安危。
這個就是很多身為人臣的群體,明明很多時候知道怎么做的效果會是最好,偏偏不得不去選擇做了效果最差那個的原因。
看看士匄等人的臉色就知道了,一旦呂武不去“朝歌”的話,他們之中盡管有人心里巴不得國君完蛋,干的事情卻會是勸諫呂武不能那么做。
呂武說道:“我已派人往‘商丘’邀請宋國出兵助戰。”
宋國還是挺能打的。要不然作為直面楚國的國家也不能支撐那么久,一些時候還能戰勝楚國。
換作是在“不講武德”成為戰爭常態的時代,呂武會讓宋軍截斷楚鄭聯軍的后路,又或是干脆讓宋軍去攻打鄭國。
要命的是現在為春秋中葉!
能給國君解圍的方式挺多,包括截住楚君熊審,去攻打鄭國來個“圍魏救趙”,等等非常多的選項。
他們現在能干的只有趕緊去“朝歌”跟晉君姬周和下軍、新軍會合。
中軍和上軍沿著大河邊上行軍,路途中遭遇了不少商隊。
事實上,道路很多沒有錯,有些區域走哪里最為便利則是“定數”,不止會碰上商隊,還能碰上各國不知道要搞些什么玩意的貴族隊伍。
各國的商隊或是貴族發現晉國大軍也不避讓,是包括楚國和鄭國的那些人都不會刻意避開晉軍,遇上了甚至會送些禮物到晉軍這邊。
不了解春秋的規則會覺得很荒誕,然而對生活在當下的人則是一種習以為常。
他們正式進入衛國是從孫林父的封地過境,能夠得到的消息更準確也更全面。
晉衛聯軍跟楚鄭聯軍在“朝歌”郊外首次爆發交戰是發生在一個半月前,楚君熊審在十九天前帶著主力抵達戰場。
孫嘉很是憂慮地說道:“我聞晉公族避戰。”
那就是晉國的新軍廢了,壓力全部壓在晉國的下軍身上。
也就是晉國公族丟臉丟到“國際”上,以后任何一個國家都能說晉國公族就是一幫沒膽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