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箭矢來說吧?陰氏很是財大氣粗,過來時攏共攜帶了一百二十萬的弩箭和箭矢,一再消耗下來存貨量只剩下六萬。
能夠有六萬的庫存,還是因為在戰場上收回利用,經手射出去的箭早就遠遠超過一百二十萬這個數量。
僅是箭快被消耗見底這一項,呂武就覺得戰事再打下去傷亡會更嚴重,知道現階段不能再繼續打了,再加上士兵疲勞度很高,再接著打就是硬撐。
如果楚國君臣知道晉軍這邊的狀況,肯定會咬牙再繼續堅持的吧?
“援軍尚有二十余日方可抵達。因信息延滯,并未攜帶兵甲器械。”呂武看了一眼晉君姬周,再掃視其余的與會者,問道:“諸位以為應否攔截楚軍南歸?”
解朔看到大家都不說話,開口說道:“唯元戎之命是從。”
矮油?這么會說話吶。
干的卻是將皮球重新提到呂武這邊的事。
士匄用著很疲憊的表情說道:“元戎戰陣俘虜楚令尹,楚軍折損已過十萬,未攻克‘朝歌’一城,我大勝也。”
哥,咱就別再打了。
至少生力軍上來之前,再拼不是不能贏,關鍵是損失會很大啊!
晉國跟楚國的爭霸戰不是一場戰役所能得出最終勝負,占了便宜就要懂得及時收手,要知道還有衛國等著收拾,齊國那邊也不知道會不會服從晉國的安排。
這一場戰役打到現階段,從哪一個方面都能得出晉國占便宜的結論。
是,晉國折進去了六萬,楚國卻是沒了超過十萬,戰損比的確沒那么好看,要知道楚君熊審帶來的是楚國戰斗力天花板的幾個封君,楚國“王卒”前前后后也沒了將近三千,很賺了的。
魏琦說道:“楚令尹遭俘,來日楚國定有大亂。”
這也是在勸見好就收,可以等楚國亂起來再去接著占便宜。
晉君姬周說道:“鄭楚悖盟,楚必攻鄭。”
老實說,大家都快忘記這么一回事,被一提醒立刻篤定明年楚國會出兵攻打鄭國。
那是楚國先背刺鄭國,然而楚國比鄭國強大,所以錯的是鄭國。
呂武說道:“我已招諸侯會盟,列國之君必在來‘朝歌’途中。”
不想打?
要喘息?
是該喘息一下,完全停戰就是個傻逼!
呂武不想造成無謂的損失,沒忘記“趁他病要他命”這個人間真理。
晉國已經有一個“軍”和兩個“師”再有二十天就能抵達“朝歌”了。
宋國有兩個“軍”在大河南岸。
得到召喚的各國湊一湊,湊出個兩三萬的兵力不成問題的吧?
那么,算上已經在“朝歌”這邊的九萬左右晉軍,合兵超過十七萬來著。
唯一的不確定因素在于后方運上來的戰備補給什么時候能到,糧秣則是可以在等一下見孫林父時,要求衛國來保證晉軍和其余聯軍的糧食補充。
“進軍鄭國?”晉君姬周覺得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