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保存實力,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正常在于等哪天宋國遭到入侵,晉國也想保存實力不去救援,宋國該怎么說?
呂武說道:“宋與楚比鄰,此為宋之苦也。”
楚軍已經被晉軍擊敗,宋軍不趁著楚軍敗退時上去占便宜,給敵人保留實力這種事情,后面還不是宋國要遭罪嗎?
不過,考慮到宋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遵從周禮,沒搞那種趁人之危,好像是能夠理解的。
呂武還想到了另外一層,宋國防御楚國的入侵是必須干的事情,將楚國完全惹怒的事估計不敢干。
這樣一來,是不是能懂得宋軍為什么不趁這個好機會,毆打士氣低迷的楚軍了?
為敵是一回事,成為死敵是另一回事,跟被楚國專門逮著揍還是另一回事。
所以,不要看宋國秉承周禮在做事就覺得迂腐。
要知道有多少諸侯國早早完蛋,宋國到戰國七雄前中期還活得好好的,并且一度活得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滋潤,說明宋國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呀!
華元說道:“仰仗伯國,我之幸也。”
呂武算是知道華元不好對付了,直接開口要求道:“宋與衛互盟日久,宋君可否邀衛君南下收復故土?”
反正宋國的存在就是用來背鍋,以其平白背鍋,不如真實的背一次?
華元有點琢磨不透呂武怎么提出那樣的建議。
晉國要盡得衛國大河北岸的城池,直接將衛君衛衎趕走很不合適。
另外一件事情,現在說“都城”其實是錯誤的說法。不是哪里作為都城,要看的是一國之君長期居住在哪座城池,會導致該國的政治中心往哪移動。
晉國一直拿“朝歌”當衛國的都城就是上述的原因,不是說“朝歌”作為衛國的都城不可動搖。
更簡單的來說吧?哪一天晉君姬周不想居住在“新田”了,搬到其它的城池常住,晉國的“都城”肯定也就換了。
所以現在說哪座城池是哪個國家的“都城”都只是指行政中心的轉移,當代也沒有“遷都”的說法或概念,純粹就是簡單的換個地方長久居住,首腦和重要人物在哪辦公,哪就是所謂的“都城”了。
其實到了現在(公元前600左右)還好一些了,更早之前不說是“都城”了,好些家族為了保持健康所居住的城邑都要十來年換一次。
頻繁更換居住地是春秋的一種慣例,沒什么值得好奇怪的地方。
幾十年之前,赤狄南下侵略衛國,衛國一度將政治中心轉移到大河南岸的“帝丘”。
晉國擊敗赤狄并奪取土地,并且衛國收復了大河北南的城池。再來是晉國的霸業越來越紅火,衛國想跟晉國親近又將政治中心轉移到大河北岸,也就有了當代晉國君臣需要面對的局面。
華元想問呂武到底是什么意思。
晉國哪可能將自己的計劃透露出去?
那么件事情要的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等待事情辦成了之后,木已成舟的狀態誰都不能再嗶嗶才是晉國想要的。
華元帶著困惑答應下來,又問道:“伯國今歲復再南下?”
呂武說道:“進駐‘虎牢’以待后續。”
乘勝追擊什么的?真要干也不能說出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