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楚國干得多好呀!能滅掉一個諸侯國來給自己增肥絕不放過,才有了楚國現如今的實際控制區。
以楚國的實力不跟周王室直接叫板,鐵了心要跟晉國玩爭霸游戲,偷偷摸摸地今年滅一個諸侯國,十年內滅上兩三個,除了宋國和吳國之外,南方誰能扛得住想動真格的楚國?
呂武仔細琢磨了一番,發現“鍋”不在晉國身上,要將“鍋”甩到率先稱霸的齊國這邊。
小白搞“九合諸侯”的風光讓人印象深刻,當代人給的歷史地位更是高到了能比肩三皇五帝,不知道多少一國之君的人生最大目標就是向小白看齊。
結果好了,各個諸侯國有在干滅國壯大己身的動作,高層看到的卻是只有“稱霸”這一個方向,什么“大一統”連概念都沒有。
先是中行吳帶著下軍離開“虎牢”向衛國而去。
后面士匄帶上范氏的兩個“師”以及新軍南下。
呂武解決完“虎牢”的事情之后,帶上陰氏的兩個“師”以及中軍由中小貴族湊成的一個“師”,出發前往衛國。
中軍、下軍和新軍分批離開,國君和上軍則是繼續待在“虎牢”不動彈。
在這一系列事情的安排上,國君和呂武都顯得很有人情味。
魏氏兩年間死了兩位核心族人,魏相和魏頡的死亡對魏氏的影響太大了!
隨著魏相死亡,魏氏的權力將從櫟陽氏這邊回歸到大宗之主魏絳的手里。
魏頡是令狐氏的小宗之主,他沒有留下子嗣就死了,等于令狐氏必然要過繼魏絳的某個兒子來當家作主,不這么干則封地和爵位都將被回收。
所以完全能夠篤定的事情,魏絳的某個兒子將成為令狐氏之主,更可能是魏絳的嫡長子魏舒既是大宗魏氏之主,也將兼任小宗令狐氏之主,成為像中行偃和中行吳那樣的情況。
這樣的魏氏將不會出現權力分散的事情,只要魏氏不出現什么意外,到了魏舒那一代必然會出現爆發期。
魏氏的未來可期,死了嫡長子和小宗之主的魏琦會是什么心情?
反正,呂武近期看到的魏琦很是郁郁寡歡,硬要有個行動的形容,畫面就是魏琦的腦袋上時時刻刻都飄浮著一朵小雨云,沒完沒了地往魏琦腦殼上澆水。
這種狀態下的魏琦不適合統兵作戰,進而讓解氏要錯過一波吃肉的機會。
當然,也能夠用陰暗的思維猜測呂武是故意要壓制魏氏一波,導致解氏和在上軍納賦的中小貴族受到了無妄之災。
晉國的“卿”為什么要爭奪元戎的寶座?只因為元戎有著“名正言順”的權力,僅是一項戰爭“總策劃師”的權柄,操作一下就能讓誰損失慘重或是吃得滿嘴流油。
跟隨呂武一塊北上的還有宋國君臣、軍隊以及衛國君臣、軍隊。
而呂武離開“虎牢”的名義是幫宋國收復被鄭國奪取的城邑,才不是明晃晃地擺出要吞掉衛國大河北岸城邑的架勢。
他們抵達第一個被鄭國奪取的宋國城邑時,看到的是城墻上插著晉軍的旗幟。
事實上,鄭國明知道楚國會來報復,不光抽調了北部貴族的兵力,用在宋國占領區的兵力更少。
中行吳帶著下軍風卷殘樓似得,一個月之內讓十三座城邑的城頭變換大王旗,損失方面還很小。
因為收復失地進展非常順利的關系,宋國君臣對晉國的態度有點復雜。
早知道那么容易,自家進行收復就行了,喊老大幫忙干什么嘛!
這下好了,老大收復的過程中賺了一筆,事后宋國還要給勞務費。
“伯國不伯。”衛君衛衎一臉的嘲弄和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