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各個諸侯國,敢蹦跳的列國已經先后被晉國一頓毒打,崔杼主政下的齊國對晉國表現得順服和恭敬,有問題嗎?
所以了,哪怕“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崔杼變成了齊奸,各個列國都對晉國服服帖帖,憑什么就只罵崔杼啊!
有點緩過來的崔杼猜想下來,覺得晉國讓自己攜土歸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開口說道:“我愿歸晉。”
呂武剛才已經在腦海里勾畫了山川輿圖,清楚的知道晉國現在并沒有與齊國形成接壤,一旦接受崔氏帶著封地以及一幫齊國貴族來個“搖身一變”的話,晉國就要有一塊飛地在東邊了。
好像有什么不對勁?
陰氏在齊國、莒國、萊國和杞國邊上本來就有一塊地,目前陰氏還是晉國的卿位家族,晉國早就在東邊有飛地了呀。
那是呂武讓齊國幫忙奪下的土地,土地的原主人屬于萊國。
現在萊國早就選擇性遺忘陰氏讓齊國幫忙奪取土地的事情,還討好地一再幫陰氏調動人力物力去建設。
這么一搞,晉國再多一片崔杼歸晉帶來的飛地,不算突兀吧?
崔杼是齊國公族來著,只是崔杼跟齊君呂環的關系比較遠罷了。
呂武左思右想,晉國已經接納同樣是衛國公族的孫林父,再多一個齊國公族的崔杼,沒什么問題的。
“你如歸晉,封邑幾何,人口多寡?”呂武問了一個比較實在的問題。
為什么沒問要割齊國的哪塊肉?
晉國都肢解了齊國一次,搞一搞封邑變動什么的,崔氏帶著一幫齊國貴族改換門庭,已經虛弱的齊國變得更虛弱,拿什么來跟晉國叫板?所以封邑變更是一件根本沒難度的事。
崔杼明顯有比較詳細的計劃,將謀劃講了出來,一講就是講了小半個時辰。
在聽的呂武有點“情理之外意料”的意思。
再怎么說崔杼也是齊國的執政,沒有一幫追隨者坐不到那位置。而那些追隨者要么是跟崔氏一根繩上的螞蚱,不然就是不想待在齊國這艘破船,選擇跟崔氏一塊投奔霸主國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呂武聽完沉默了一小會,說道:“若你仍為齊執政,如何?”
這一下,崔杼非常明顯的愣住了。
那不是崔杼之前想干的事情嗎?
只是那樣的話,晉國只有長期利益,甚至后面可能出現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幺蛾子。
畢竟,崔杼沒有帶著封邑和一幫齊國貴族歸晉,某一代的齊君就隨時有可能翻盤,或者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崔杼反悔,可能那幫齊國貴族不樂意了。
呂武不太在意崔杼為什么愣住,繼續往下說道:“崔氏可別出,封邑為晉土。如有賢達投奔,我亦接納。”
能看見的好處,晉國要了。
長久的利益,晉國一樣不放過!
崔杼的表情有些呆萌,好像是沒想到還能這么折中。
呂武又說道:“我愿助你不失執政之權。”
齊國當然不能亡了,變成一個三流諸侯國會符合包括晉國在內所有中原列國的利益。
崔杼遲疑地點了點頭。
經過晏嬰那么一攪和,使得崔杼只能當木偶。
所以,齊國的鍋有晏嬰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