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呂武不覺得趙武那樣雖然有些不地道,選擇方面卻是十分的明智。
拿韓氏失去卿位來說吧?是當時的趙武所能干涉的嗎?他哪來的資格干涉,真的干涉不但韓氏要完,趙氏估計也要陪葬。
所以,一件事情總是需要分為三個預設立場,既:你、我、他。
“你”是第三者,用旁觀的角度,再根據自己的觀念去看待事態發展。
“我”有自己的困難與需要,做出了認為正確的選擇。
“他”陷入危難之際,急切想要獲得援助。
看吧,需要不同,想法也就不同。
世界上不缺那種某個人明明急得要死,能夠幫助人卻一副慢吞吞的模樣。說白了就是各自的需求和關注點不一致而已。
“你看到了甚?”呂武刻意停在一個山谷,問同車的呂陽。
這個山谷比較寬,約是有個三五百米的寬度。
因為是“新田”往東北方向的交通要道,早前就被人走出了一條路,后面陰氏調來勞動力進行擴寬,成為一條寬度十五米的大道,兩邊則是還保持原始生態。
什么是原始生態?不就是充滿了各種植物,里面會有食肉類動物和食草類動物,再加上各種昆蟲嘛。
呂陽看了看兩邊的山體,說道:“此地略遜于‘柏谷’,可建關隘為防。”
那個“柏谷”在哪?其實就是后面秦國建立函谷關的位置。
“楊”地靠近“新田”的區域跟那邊的地形很相似,不同的是那邊山連著山,山區簡直就是連綿一大片,并且還有一個大河“彎鉤”擋著。
想進入“秦”地當然不止有“函谷關”這個一個位置,晉國西北方向原屬于白翟的領地就有大道,大河南岸的伊洛之戎也能進入。
白翟的原牧場已經成為陰氏的土地。那邊的山其實也很多,導致有著非常錯綜復雜的山谷地形,以軍事角度來講的話,能不選擇山谷多的地形行軍最好,要不然極易遭到埋伏。
伊洛之戎那邊的情況是,到處充滿了各種林子,并且水面寬度在十五米以上的溪流著實太多,樹林與溪流交錯縱橫搞得地形非常復雜,軍隊有的選絕不會進入那樣的地形。
所以了,能清楚到了戰國之后,山東列國想要攻打秦國,為什么總是硬著頭皮陳兵“函谷關”前面了吧?
呂武對呂陽的回答并沒有什么意外。
這個是作為父親的呂武早就向兒子呂陽進行“劇透”了,不止一次提到“魏”地那邊的重要性,話題中少不了講述在“柏谷”和“瑕”擇地建造關隘的探討性質。
所以來到“楊”地的山谷區域,只要呂陽不是心不在焉,處于這樣的位置再被提問,該怎么答不是很明顯的事情嗎?
呂武再問道:“我家何時建造關隘,以何緣由為佳?”
這個問題就有點不好回答了。
無緣無故在封領建造關隘,不是明擺著告訴所有人,陰氏要搞事了嗎?
如果陰氏的“楊”地像范氏的“祭”地有個敵國在邊上,造個關隘倒是顯得很名正言順。
想了一小會的呂陽說道:“且待國君如何,國中大亂是否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