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能玩“白翟復起”的那一套咯!
現在的諸夏列國極少有害怕異族的存在,別說晉國強大起來之后別逮著異族打就算好了,一個個不開眼的異族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
呂武挑了挑眉頭。
怎么著?晉國出現內亂一種是一種慣例了嗎?不但各個列國總覺得晉國什么時候會亂一下,連帶國內的“接班人”也有那種看法。
呂陽問道:“父親不使國中生亂?”
陰氏有什么謀劃呢?在有那種謀劃為前提之下,注定是要搞東搞西,沒事也要整出事來。
呂武沒有半點虛偽,說道:“為父為元戎,需率各家迫使楚國屈服,捍衛諸夏文明得以延續,仍為正朔。”
不是假話。
現在的情況是楚國沒有真心誠意屈服之前,呂武絕對不允許晉國內部發生大亂,誰想搞事,就會搞誰。
陰氏想“化家為國”沒錯,不等于要讓楚國成為當今之世的唯一霸主。
成了晉國元戎的呂武但凡有點智慧,該做的事情是攜“晉國之力”將楚國打服,完成捍衛諸夏文明得以延續和仍為正朔的“成就”,可以的話就盡力削弱或肢解楚國。
楚國變弱或遭到肢解對呂武很重要,如同將齊國直接掉,是一樣的份量。
呂陽要是不知道自己這個父親最終想搞什么,一定會大聲贊嘆父親是文明之光啥的。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晉國開始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國”,有捍衛文明的使命感。
一代代晉人這種玩法,慢慢把自己玩得有點要出精神疾病,有那個能力去吞并弱國壯大己身偏偏不干,甚至還不允許列國互相吞并、
以后世的歷史定義而言,晉國這種做法是妥妥的“分裂派”,應該早死早超生的那種。
然而,現在的人看來,晉國雖然霸道,有時候還很不講理,風評上卻是極佳。
原因沒有別的,弱國肯定比強國要多得多,他們害怕被吞并,晉國約束各國不得互相吞并,對他們有好處呀!
呂武很小的時候就教導呂陽關于“大一統”的觀念,并且一再強調要一代一代將“大一統”觀念傳承下去。
一個人出發點的“全局”是什么,關乎到目光是否足夠長遠。
呂陽則多少有點“歪”了,接受“大一統”的理念,出現了“時不待我”的思想,導致有一顆迫切想要搞事的心。
他們換了個地方,來到一處“邦”。
所謂的“邦”就是村莊,一般是作為農莊而存在。
因為現在的社會結構,“邦”跟老毛子近現代的情況極度接近。
也就是,封主就是貴族,他之下有一群狗腿子(家臣),再加上各種監工(士),去監督屬民或奴隸進行勞作。
在呂武對陰氏進行改革之前,山、河、溪、銅礦屬于國君,其余哪怕是空氣都是陰氏的財產。
改革之后出現“租佃”這種制度,屬民盡管只能留下三成,卻是破天荒的有了屬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