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陰氏的部隊已經對戰前祈禱有點陌生,其余各個家族都在進行戰禱,他們是不是也要參與一下?
絕大多數陰氏的將士,他們除了向自家的祖先祈求之外,帶上了念叨幾句“陰武大神保佑”之類的話。
呂武當然還沒有死!
只是吧,以呂武取得的那些成績,僅以目前的歷史定位來看,死后封神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諸夏的神話中,好些位神仙或大神本來就是有其人物,他們因為做的一些事跡成了人們神話中的大佬。而他們做的事情未必都是好事,可能是極度荒淫殘暴的負面作為,一樣會被民間所供奉。
比如周王室一直往負面宣傳的紂王,不是一樣在明代成了“天喜星”,主持人間婚嫁等事宜嗎?
一樣是六千左右,楚軍等晉軍戰前祈禱完畢,主動發起進攻。
這一場發生在“郢”的交戰注定是會留名青史的。
以晉國為首的陣營那邊,沒道理不大吹特吹這一戰,用來炫耀己方打到了楚國都城。
楚國遭到了這么大的恥辱想抹掉都不可能,一定會當成是一個巨大的污點,用來激勵子孫后代更加努力,好在某天也能去晉國都城“新田”炫耀武力。
打歸打,呂武該做的事情一點沒耽擱。
他們并沒有在這邊駐扎的打算,僅僅是離“郢”足夠近了進行必要的休整,很快就會去大江沿岸溜達一圈,戰馬喝喝水,眾人閱覽大江兩岸的風光,拍拍屁股就該走人了。
從“郢”這邊離開后,晉軍是撤軍回國,還是去其它地方再溜達幾圈,取決于楚國這邊后面的舉動。
如果楚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再次集結大軍來戰,呂武最大的可能性是會選擇率軍撤退,一點不給楚國有翻盤的機會。
要是楚國集結的軍隊不多,呂武當然是會繼續給楚國放血,選擇笑納吃掉。
不管楚國有什么行動,起碼是至少半個月之后的事情。等于說這一支晉軍干完了飲馬大江,還有十來天的時間選擇攻擊目標來進行收獲。
而在半個月之后,老天爺就會下雪,呂武不傻肯定會帶著聯軍撤出楚國地界。
下雪還不走,不管雪下得大不大,路況都會變得極度糟糕,對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來說也就意味著被困在楚國的可能性猛增,何必玩什么刀尖上操作的弄險呢?
“郢”的郊外,兩支數量相差不大多的晉軍和楚軍在交戰,晉軍這邊卻是有部隊脫離大隊朝著西南方向而去。
楚國的都城“郢”就在大江邊上,東南方向有著好幾座山,并且還是靠著云夢澤,晉軍沒有可能選那邊去搞什么飲馬大河;西南方向當然也有山地,只是相對來說比較開闊,并且不像靠近云夢澤的方位有那么多的溪水、水潭啥的。
站在城頭上的楚國君臣情緒很低迷,很多看上去有點年紀的人更是一臉的哀榮。
國家戰敗,敵國大軍開到都城來耀武揚威,的的確確是該心生悲哀。
他們另一層的傷心是,今天家族注定會失去一些成員,好些個家族還是核心成員將戰死疆場。
大家都是楚人,誰還不知道出城的各家族是帶著贖罪的心理,有族人戰死在城外,怎么都算是擔待過戰敗的責任,君王再生氣也不該繼續追究了吧?
這一次對楚國很尷尬的是,他們的大王親征,令尹留在“郢”看家,也就是戰敗責任在楚君熊招,沒有公子午的直接責任。
所以,作為令尹的公子午哪怕是承擔起“敗軍殺將”的事,只會讓楚君熊招臉面上更不好看。
作為一國之君的熊招當然不能自殺謝罪,他死了怎么帶著楚國復興,再將今天的恥辱加倍奉還給晉人?
楚國這邊誰該為戰敗擔責,一下子就成了老大難題的事情,需要一點點的時間來內部進行商討,又或是哪個有足夠份量的大人物主動站出來給獻祭了。
楚君熊招看著出城的軍隊即將被淹沒,轉身對面眾臣,非常誠懇地說道:“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現在用“朕”來自稱,不代表某人稱皇作帝啦。
在當前的年頭,有點身份誰還不能自稱“朕”呢?打從事實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那一句“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出自《論語》,而《論語》又指出這一句話來自堯的某句原話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