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誰的兵誰去養和管束才是春秋守則,外人敢去對本家族的士兵噓寒問暖,就問是不是對俺家有歹意了吧!
呂武做的事情在套路上是對貴族下手,關懷貴族收其心,遠比“越級”去收買士兵會產生不必要的忌憚好,成效怎么樣看以后咯。
現在不光晉國的貴族拿呂武當活著的“偉人”來看待,列國實際上也是相同的心態。
所以是,但凡呂武不太過份,他們基本上會選擇忍一忍。
如果呂武表現出品德高尚的一面,他們覺得受寵若驚的同時,心里是更高看一眼,還是覺得好像能搞“君子欺之以方”。一樣米養百樣人,誰也沒有讀心術,看實際的所作所為吧。
“阿武,近來營中多有流言。”士匄見呂武巡視到范氏的營區,親自過來招待。
也就是說,呂武巡視各營區的次數太頻繁,早先士匄會每次親自接待,后來實在有事也就不再露面。
呂武沒問,沉吟了一下下,說道:“我亦聽聞。”
什么事?事兒可真的不要太多了。
誰讓都太閑,氣候的原因連操練都無法干,不是窩在帳篷或窩棚,便是湊堆侃大山。
以為晉人真的就是木頭人或殺人機器嗎?并不是的。他們只是戰時被嚴苛的軍律所約束。
人一旦無所事事,一開始再正常不過的聊天,慢慢就會進行各種自己的“加料”來添戲份博關注,有的、沒的、真的、假的消息也就到處傳了。
“是否……”士匄用一種狐疑的目光看著呂武,停頓了一小會才繼續說道:“乃楚人所為?”
到底是什么事?
是這樣的……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列國那邊先有中行偃和智瑩被刺殺的“料”被曝出來,什么說法都有,晉國的各“卿”傾軋,有楚國或其他國家的痕跡,說法亂得很。
有那么一個說法聽著挺靠譜,遠比晉國卿位家族互相傾軋來得靠譜,講的是秦國那邊動的手。
要不是呂武和士匄在晉悼公薨逝前親耳聽到承認刺殺中行偃,他倆幾乎都要信了。
沒辦法,秦人不講規矩歷來是出了名,尤其有秦庭兩次刺殺呂武的例子。
既然秦庭不講武德能刺殺呂武兩次,為什么不能派刺客刺殺晉國的其他“卿”。難道是晉國其余“卿”的排面不夠?
親耳聽晉悼公承認刺殺中行偃的呂武和士匄屬于知情者,秘密卻是沒有曝露出去。
當時他倆是不希望內部再爆發大亂,后來慢慢也就成“為尊者諱”了。
當然,如果有需要的話,那個“為尊者諱”又是什么東西?關鍵是陰氏和范氏暫時都沒有需要,秘密對大多數人來講也就依舊是個秘密。
呂武反正沒搞事。
其余人或許有搞事的可能性,然而掀開傷疤對目前的八個卿位家族是傷人害己的行為,除非某個卿位家族能夠得到的利益大到無視反噬,要不然他們也沒有理由去那么做。
“楚人新敗,必使我內亂以全自身。”士匄受到的教育中不會缺了晉國大勝就愛搞大亂的環節。
呂武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借機搞事,暫時還沒有因為相關言論召集眾“卿”進行會議。
現在?呂武能看得出士匄一點都不想爆發內亂,沉默了一下下,說道:“先君刺殺中行獻子。阿匄以為何人刺殺智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