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為什么能夠穩得住?首先是沒有任何家族跳出來以武力挑戰陰氏,再來則是需要好好觀察一下局勢,看看態勢怎么發展對陰氏有利。
身為晉國的元戎,并不是國內一亂就會被追責,原因在于內亂是晉國的傳統大戲。
若是一亂就要對元戎進行追責,沒有一任元戎能夠當得長久。
另外一點,之前楚國咄咄逼人,晉國內部有矛盾也都選擇盡量克制。這個也是為什么晉國外部壓力大,內部看上去會比較和諧,外部壓力一旦沒了就會立馬亂起來的原因。
士燮說得很對,晉國需要敵人,并且還是能夠威脅到晉國的敵人,要不然一定會亡于內亂。
然而,當時的諸“卿”或許明白,他們卻很默契地無視了士燮的觀點。
必須將楚國打趴下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矛盾只能摁住一時,不可能永遠將矛盾壓著。
事情都有兩面性,早早將楚國打趴下,總比哪天內部矛盾摁不住,弄得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要好吧?
所以是士燮想得美好卻也過于一廂情愿了一些,世界的運轉并不以某位個體為中心,誰也無法預料到久遠之后到底會發生什么,一切往美好的方向在設想,作為一個足夠份量的政治人物會必然害人害己的。
“智氏為何動手?”呂武詢問的對象是中行吳。
智盈是智朔的兒子、智瑩的孫子,智瑩和智朔死前有表達過需要來自呂武庇護的請求。
當時無論是智瑩或智朔都沒怎么正經拜托,或許是有那個意思,看著卻不止拜托呂武一人。
辦事的人不正經,沒有提出付出與回報,人情交際沒到那份上,類似的方式也就不存在什么“契約精神”,更像是有用沒用提一嘴,成了算血賺,不成也沒損失。
后面,呂武得知智瑩真正拜托照顧智盈的對象是中行吳,一點都沒有感到驚訝。
智氏曾經是荀氏的小宗,中行偃以中行氏之主的身份監管荀氏,中行吳同時繼承了中行氏和荀氏兩個家族。
智瑩當家作主時期脫離了荀氏,要是智朔這一代沒有出現意外,智氏發展個二三十年大概就會跟荀氏徹底切割干凈。
問題就出在智朔英年早逝了,導致智瑩再怎么心不甘情不愿也要尋求重歸荀氏。
而荀氏那邊也出了大問題,他們看著體量依舊龐大,缺了看不見摸不到卻至關重要的威望,能夠讓智氏重歸大家庭,自然是一種求之不得的心態。
中行吳知道呂武在問什么,說道:“盈年幼,得知弓乃韓氏秘制,故而……”
不是講為什么要動手!
實際上的情況是,智氏目前受到陰氏的保護,智盈在動手前非但沒有取得陰氏的同意,甚至都沒有告知陰氏就直接動手了。
以目前的觀念,智盈那么干只會出現一個結果,等于用那種方式表態不需要來自陰氏的庇護。
用一種更惡意的解讀方式來看,智盈壓根就沒有將陰氏當回事。
所以,中行吳進行了補救,拿智盈只有十歲來說事。
呂武并不接受這種解釋,說道:“智氏家臣當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