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嬴小心翼翼地過來賠罪。
如果呂武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春秋人,哪怕不從重處罰嬴,也要狠狠地訓斥一頓。
關鍵呂武還沒有完全被春秋時代所同化,再來是覺得平時虧欠后宅甚多,裝作根本不知道發生什么事情,輕輕地揭過了。
呂武對嬴是這樣,對魏晗也會是相同的處理方式。
當然,也就是一個下不為例的界線,再犯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
至于說陰氏后宅弄權什么?呂武說什么也不會放任。
晉國有頭有臉的人物全被呂武召喚來到“新田”,他們卻是一次都沒有聚首,有的只是少數人私下的交流或進行骯臟的交易。
聚而不議當然是一種很高明手段,各家的頭頭腦腦都到“新田”來了,私軍失去家主的指揮打起來會相對克制一些。這個并不是開玩笑,家主不在場進行滅門在當前是一種“于禮不合”的行為,一旦戰敗方躲進自家祭奉祖宗排位的廟里,不是誰都有夠資格下令攻進去的。
晉國的內亂在持續,國外也是風波漸起。
第一個發生大事的是衛國。
前幾年衛衎遭到國人驅逐,他第一個逃亡的國家是魯國,然而魯國君臣拒不接納,后面跑到了齊國。
遭到晉國肢解的齊國當然是大不如前,要說影響力全面退散則是不至于,齊桓公……或者說管仲給齊國留下的余萌多少有一些。
這一次在齊國的奔走之下,衛國內部有一部分貴族發出請回衛衎的呼聲,搞得現任衛君衛秋很難做人。
衛君衛秋并不是衛衎的子嗣,他是衛衎的堂弟來著。
也就是說,衛衎和衛秋有同一個爺爺,父親卻不是同一個人。
某種程度上來講,源于衛秋和衛衎的父親不是同一個人,整得衛秋坐上君位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尤其是衛衎只是遭到驅逐并沒有薨逝。
衛國先是出現請回衛衎的呼聲,后面不是晉國爆發內亂了嗎?衛國不但被晉國毆打幾次,大河以北的城邑還被割奪,他們不怨恨晉國才是怪事。
之前是晉國看上去根本惹不起,眼看晉國爆發大亂,是不是該將面對晉國表現得像個孫子的衛秋趕下君位,迎回敢于正面跟晉國剛的衛衎,謀求奪回大河以北的城邑,哪怕是繼仍然招惹不起晉國,是不是能找魯國開刀的呀?
而一旦衛衎歸國,衛國還真有現成的借口去討伐魯國,理由是魯國拒絕衛衎很合理的庇護請求,別說衛國現在跟魯國和曹國處在戰爭狀態。
打從事實上來看,魯國先是拒絕庇護鄅君,后面又拒絕庇護衛衎,表現出的那種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蠅營狗茍的嘴臉,不知道讓各諸侯有多么感到惡心了。
如果不是晉國硬要庇護魯國,魯國又沒有周王室給予的特殊定位,信不信周邊的國家早就聯合起來將這貨給滅了?
所以,拳頭傷人也就那樣,動輒嘴賤才是最可恨,亙古至今就是一個不會變的真理呀!
作為元戎的呂武不光要看著自己的家族,還要關注晉國各家族,連國外諸侯都要盯著,充分體會到了身居高位的不容易。
有德無才而竊居高位必有禍事,同樣是一個真理。
有了諸多成就的呂武當然是一個有德的人,要說能力方面的話,不管別人是怎么看,他自己只覺得比較一般般。
不是凡爾賽,也不是自謙,一身神力是老天爺的賞賜,辦成了那么多事大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成就,換作一個種花家體制內的人,又或是真正雙商高絕的人,一定會比呂武玩得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