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諸侯堅定地站在晉國這一邊,曹國就是意志最堅定的其中一個,再來就是萊國、紀國和譚國了。
萊國、紀國和譚國屬于沒得選,他們不緊緊保住晉國的大腿,再被齊國滅掉,誰來幫忙再次復國?
還有一種應該明確表態卻期期艾艾不做選擇的國家,代表是受了晉國諸多恩惠的魯國。
像是莒國、杞國、滕國、邾國、小邾、大邾……等等諸侯,他們沒有多嗶嗶一些什么,軍隊一起被困在“斗首”那邊沒有撤走。
“此些諸侯會否效仿沈國?”中行吳剛回到‘新田’就立刻求見呂武。
冬季了嘛,軍隊找個城邑貓冬,不代表統帥需要一直留下的。
中行吳在國境內,想回到“新田”的麻煩不會太多。
人在“斗首”那邊的士匄等“卿”就真的是走不開了。
沈國干了些什么?他們假意臣服晉國,等待晉軍和楚軍交戰時干了背刺的舉動。
說起來有點搞笑,沈國連背刺的時機都不會選,沒有給晉軍造成什么麻煩就被殲滅,弄到后面還被晉人安排搬家,導致沈國有那么點名存實亡了。
呂武不置可否,一直饒有興趣地看著年紀不大的范鞅。
這個范鞅當然是士匄的兒子,還是范氏未來的家主人選。
沒錯,就是范鞅,不是士鞅。
現在是春秋,用什么稱呼都有內涵和講究,不單純就是稱呼而已。
范氏很正經地向世人公布,招呼他們的下一代家主人選需要稱呼范鞅,就不要喊士鞅了。
范氏之所以大多以“士”為前綴,原因是他們的某一代家主擔任晉國“士師”的職位。
用職位來作為前綴在春秋是一件無比正常的事情,像范氏這種家族那么干,里面肯定有他們覺得很有意義的需要。
現在,士匄那么正經地進行通報,代表范氏要走上“正規”,某種程度上的改頭換面啦。
同時在場的還有另外一些小家伙,韓起的兒子韓須,解朔的兒子解武,張老的兒子張朔,等等很多的“二代”。
韓氏的韓無忌同在人在現場,他的座位離呂武還有點近。
“在‘斗首’敵軍,楚十萬,宋約四萬,鄭亦是此數,齊約三萬,吳兩萬,衛萬余。”韓無忌剛從‘洛邑’回來不久,不是第一次跟呂武見面了。
那個“洛邑”是哪?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呀。
韓無忌去“洛邑”是為了進行公關,將魏絳干的一些事情竭盡所能地攔截再弱化,不使周王室摻和到針對晉國的行動中去。
周王室現在是沒多少硬實力,軟實力……也就是影響力其實并不弱,影響力強到什么份上則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