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每一次出征都去“王野”一趟,干的就是讓周天子閱兵的事,目的是取得合法出兵的權利。
很多諸侯國愿意聽從晉國的調度,除了晉國本身很強大和霸道之外,要說跟周天子沒關系也不盡然。
到目前為止,周天子還是掌握著“名”與“器”兩種大殺器,除了楚國和吳國之外,還沒有諸侯明目張膽拿周天子不當一回事。
為什么吳國也被算進去?他們稱王了啊!
呂武對“反晉聯盟”有多少兵力不是特別在意,某種程度上甚至希望“反晉聯盟”集結的兵力更多一些。
一次交戰將各諸侯打得流血越多,肯定會給他們接下來的行動造成更有利的環境。
如果這一次交戰他們失敗?代表沒有那個實力去干“化家為國”的事業,老老實實接著當晉國之臣,同為一國之臣繼續跟諸侯過不去就是了。
“齊牟圖反攻倒算,仍有余力出兵‘斗首’?”呂武訝異自己是不是有點小瞧齊國了?
那些多少萬之類,不以正式的軍事建制稱呼,代表周禮從某種程度上被打破了。
也就是說,列國各自打破了周王室那邊的限制,不再遵守什么樣的國家只能組建多少軍隊啦。
什么?晉國早就不拿周禮規定的“軍制”當回事?那能一樣嗎???
晉國打破掣肘或桎梏,為的就是保住周天子的“唯一性”,是不是情有可原啊?
哦,跟情有可原沒什么雞兒關系,那晉國崛起成為霸主,能夠以武力壓迫諸侯,誰敢嗶嗶就出兵揍一頓,是不是就有關系了?
所以是,諸侯有實力承受反噬,一樣可以不在乎周禮,沒實力繼續老老實實接受限制唄。
現在的情況則是有點不同了,也是楚國和吳國相繼稱王之后的歷史拐點之一。
什么拐點?簡而言之就是,晉國這一次內亂太過于嚴重,再來是諸侯也受不了晉國的“雙標”,認為晉國已經沒有能力對他們形成制約,試圖用實際行動進行反抗。
歷史走到當下,幾乎是提前了一百年讓諸夏進入到“禮崩樂壞”的時代,是好是壞則需要給后人評說了。
最為簡單的道理,一直分裂狀態的諸侯好,還是無所不用其極而有了大一統的局面好,該怎么去選擇?
“無忌再往‘洛邑’一行,取天子旌節,攜公卿而來,明歲合兵南下。”呂武笑瞇瞇地說道。
韓無忌愣了一下,像是有點沒搞懂那么做有什么好處。
周王室變得弱小,再怎么弱也是諸侯的“宗主”呀。
呂武這個人吧,明明是要搞為人臣者最不能做的事情,偏偏做事還總追求名正言順,該怎么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