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晉軍南下會刻意去經過單國,多多少少會派人去單國采買一些物資。等晉悼公姬周薨逝,晉國這邊也就斷了從單國采買物資的動作了。這件事情將“人走茶涼”表現得淋漓盡致。
雨停了,該等的時間也等了,不出意外“斗首”那邊的交戰應該重新爆發。
有了大半個月的時間,算一算列國要增兵的話,離“斗首”近的諸侯國援軍應該已經在半路上了?
在這個交通不便利又沒有無線電聯絡手段的時代,干什么事情都快不起來。
列國要增兵,需要先派人回去通告或請示,國內再下達征召命令集結士兵,僅是這個過程就會顯得很漫長。
拿晉國的陰氏來說,征召的命令在“陰”下達,三天之內大約能聚起七千左右的士兵,十天之內聚攏三萬左右的士兵,一個月則能挖掘完潛力。
這個還是“陰”城的聚居點比較緊湊的關系,換作是在“霍”地突然下達證照命令,能在一個月內聚集兩萬在有效指揮鏈的軍隊,算是要燒高香了。
而陰氏自有制度,遠比其他家族要高效得多。
一般情況下,什么時候要用到軍隊,哪一家不是提前就做準備?
到了那種突發事件爆發的時刻,陰氏能在一個月起兵十萬,其他家族能聚攏三五萬就算是超常發揮了。
呂武刻意放慢了行軍的速度,盡量不把圍困“斗首”晉軍的聯軍嚇得解散。
話說,呂武怎么沒想著快速行軍去半途截擊列國援軍呢?并不是他沒有想到,完全是那么做不劃算。
說到底,發生在“斗首”的戰爭是國戰,呂武派出自己的騎兵部隊,又或是讓傳統部隊不計疲勞與損失,打贏了固然對晉國有利,損失的卻是陰氏的實力。
擁有偉大情操的人不少,呂武并不是其中的一個。
呂武如果有那種情操,該做的是阻擋歷史的潮流,拼著命去消滅范氏、魏氏、趙氏、韓氏……等等家族,后面再把自己和家人全部滅掉,將一切交給在任的晉君。
那么干會阻止晉國的分裂,又或是避免被其他諸侯國消滅嗎?只有天曉得了。
講一句非常難聽的話,不要對任何高位者提什么情操,他們哪怕是所有的表現都是為了國家,以為沒有私欲上的追求嗎?
當然了,不管是求名還是什么,能夠為國家進行奉獻,肯定是一種偉大!
諸夏有點要進入禮崩樂壞的階段,陰氏還不夠格去扛起承擔一切的罵名,以當前的局勢發展來看,范氏必然要扛起一部分,可能還是份量最重的那一份。
不過,呂武正想辦法在溝通齊國的田氏,要是能讓田氏來個“為王前驅”會是最好的事情,不能也無法阻止陰氏“化家為國”就是了。
南下的晉軍進入鄭國實力范圍,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帶著軍隊主動靠攏過來。
那些人是誰?他們就是要放棄鄭人身份,投奔到晉國懷抱的五個家族的家主了。
呂武深切地知道自己在哪,更知道事先并沒有告知這五個家族南下晉軍的行軍路線。
所以,五個家族的家主并不是率軍要過來跟晉軍會師,他們要去攻打“新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