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元戎!”
隨著聲音,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全部跪了下去,將什么叫作“拜見”用肢體表達出來。
呂武看著跪地伏拜的五個人,安靜了三個呼吸的時間才輕聲說道:“起身罷。”
侯晉說道:“子產無道,膽敢主國而惡于伯,我等甚為不齒。”
認真說起來,晉國自從上一次接納了鄭國,不論晉國君臣的本心是怎么樣,帶著鄭軍南下狠狠地咬了楚國一口,很是讓鄭國吃得滿嘴流油。
這個也是子產在子孔做出失智行為之后,選擇干掉子孔再去進行賠罪的原因。
并不是子產認為晉國怎么樣與否,不管晉國到底還行不行,怎么能前一腳跟著吃肉,后一腳就背叛呢?
那樣一搞,自我放血求得晉國接納的鄭國,剛剛將國家信譽值挽救了一下下,馬上就又讓信譽值破產了啊!
當然了,子產的賠罪被士匄拒絕,禮節上鄭國就沒有了負擔,后面在與晉國為敵,鍋被甩在了士匄的頭上啦。
侯晉現在只是在講場面話,不說這個根本不知道該怎么美化自己叛國的事實?
呂武沒閑工夫跟這幾個二五仔廢話,問道:“你等要往‘新鄭’?”
這五個家族聚起來的軍隊看著有個三五萬。
數量是那么多,里面的構成到底怎么樣有點不好琢磨,說不定湊人頭的農夫占了絕對的多數?
侯晉沒有猶豫,說道:“我等在‘新鄭’有內應,不必強攻便可入其內。”
啊?
看上去信心十足,非常有把握攻占“新鄭”呀???
呂武選擇從臨近“新鄭”的路線行軍,不代表晉軍要去啃“新鄭”這一塊硬骨頭。
現在嘛?好像有便宜能占,要不要插一腳呢?
堵女父滿臉討好地說道:“我等得知元戎在此,特來請元戎取‘新鄭’。”
是“取”,不是攻克。
呂武不知道他們哪來的信心,多少了解鄭國近期的情況。
去年鄭國動用了四萬的軍隊參與圍堵“斗首”的晉軍,今年好像又調動了三萬軍隊馳援“斗首”去了?
鄭國才多少人口,又有多少兵力,一下子有七萬去“斗首”那邊,各地估計要被掏空了吧?
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這五人敢叛亂,并且叛亂之后又立刻席卷了周邊,偏偏沒有鄭軍前往平叛,不能說明鄭國君臣手頭的兵力很是捉襟見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