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也不是什么“人心墻,不墻”那一套,純粹就是鄭國君臣的腦子不靈光罷了。
呂武為什么待在“新鄭”呢?當然是為了收獲更多的戰利品。
失去“頭腦”的鄭國,各地的反抗微乎其微,又或是根本沒有反抗,城邑一個接著一個城頭易旗。
跟隨呂武出征的公族和中小貴族陷入狂歡,他們的損失沒有多少,戰后的論功行賞卻是不會少,怎么會心里不樂呵呢?
一直到臨近夏季,呂武才下令拔營。
在“斗首”那邊的戰事還在繼續,雙方已經進入到精疲力盡的階段。
關于“新鄭”陷落的消息延遲很久才傳到“斗首”戰場。
士匄得知呂武率軍攻克“新鄭”之后心情無比復雜,當時問了一句“元戎亦復焚城?”的話。
沒辦法,陰氏攻打“魏”城用了焚城的手段,給予士匄的印象著實是太過于深刻了。
五氏叛亂的消息當然傳開了,用里應外合攻克“新鄭”的消息則是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封鎖。
并不是呂武想干么,是五氏懇求控制影響。
五氏為什么那么干?他們還想好好當個人,無法抹除掉叛國的事實,一些手段還是需要藏一藏的。
呂武對五氏沒有什么太特別的感官,反正以后五氏的麻煩會歸于范氏。
當然了,埋藏一手這種事情,又或者叫摻沙子,呂武才不會忘記。
鄭國都城“新鄭”和“斗首”的直線距離越是兩百里左右,實際路程肯定超過兩百里。
期間,子產并非不知曉“新鄭”爆發戰事,考慮到“新鄭”是個烏龜殼的事實,認為堅持一段時間不成問題。
現實是什么?是“新鄭”被里應外合,外加晉軍參與攻城,連堅持兩天的時間都沒有就給陷落了。
哪怕是“新鄭”第一時間派人外出求援,不被攔截消滅,往死里趕路,前往子產所在的“斗首”也要耗費七八天的時間。
假設子產得到了求援,以為他想走就能走的嗎?
取得優勢的士匄所部,他們只是執行呂武的命令,能擊敗當前的敵軍硬生生忍著,很努力在表演“勢均力敵”的假象而已。
另外,楚國、宋國等盟友能允許鄭國私自撤軍嗎?一旦子產強硬要走,有極大的可能性讓鄭國再次陷入孤立的。
“元戎已到,距此處不過三十里。”解朔一臉的振奮。
士匄卻是皺眉,說道:“諸敵援軍僅是鄭軍前來,其余諸侯援軍未抵。”
其實也是夠了!
楚國距離“斗首”比較遠,速度慢一些很是情有可原,其他各國則像是故意在磨磨蹭蹭。
這樣讓想借這一次交戰狠狠給列國放血的晉國很難受的啊!
士匄現在滿腦子都是鄭國君臣被俘,猜測陰氏會插手南方事務到什么程度,心情并不怎么美好。
解朔說道:“我聞兩萬宋軍折于洪水,吳亦拒絕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