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匄可說不出拿范氏的箭矢給陰氏弓箭手使用的話來,問道:“‘司弓矢’處箭矢可用幾日?”
這個“司弓矢”是個什么玩意?就是掌管國家弓矢的官。
各貴族接到征召命令,他們帶來的都是自行武裝和自帶干糧的士兵,到了地方則是能夠申請國家補貼,比如接到任務向“司弓矢”領取一張弓和至少八支箭矢。
為什么只有八支箭矢?只因為現在是春秋,制造工藝也就那樣,生產過程非常緩慢,著實是經不起闊綽的大手大腳。
另外一點,真以為一名弓箭手可以沒有次數限制一再射箭嗎?實際上張弓射箭是一個體力活,正常情況下連續張弓射箭個十來次就會令人受不了,死撐著去射會拉上肌肉或韌帶的。
所以啦,除非是特別人員,士兵一般也就攜帶二十支左右的箭矢,超過數量就屬于一種過量的浪費了。
呂武用嫌棄的表情掃了士匄一眼,壓根就沒有半點避諱,說道:“督管國庫軍需便是范氏之人,如何不知?”
什么意思啊?
說白了就是晉國各方各面被卿位家族說把持,很多關鍵職位被排排站分果果。
在晉國這邊,采購甲胄、盾、戈、矛等近戰兵器屬于陰氏的職銜;本來管弓和箭的是韓氏,后來韓氏不再是卿位家族,范氏接管了職務;屬于國家編制的戰車一直是荀氏的活。
各方各面其實原先并沒有被卿位家族安排得妥妥當當,一直到晉悼公薨逝才變了個樣。
一直到現任晉君姬彪之前,國君和公族都有自己的大批匠人,比如晉景公時期的匠麗氏就負責各種工程,包括打造和儲備各種軍需物資。
范氏倒是沒敢侵吞國帑,再則說范氏也沒必要去貪那一點小錢,比較關鍵的是范氏的工藝方面沒韓氏的好,制作的一些弓矢不是不能用,就是用起來著實不怎么樣。
呂武嫌棄的還有另外一點。
因為現在作戰物資是由各家自己攜帶,國家只是一種“補缺”的性質,數量方面真多不到哪去。
拿箭矢做例子,陰氏出征時準備了兩百五十萬支箭,屬于國家“補缺”的則是只帶來三十萬支,數量上壓根就沒得比呀。
他們無聲地面面相覷了有一小會,由士匄打破了沉默。
“諸家出力甚少,借由我家、陰氏不可為之。”士匄就搞不懂呂武怎么突然愛惜起了中小貴族。
呂武說道:“趙氏、魏氏皆滅,以至國中人心惶惶。”
他倒是想將消耗其他家族的事情做得更狠一些,一些臉面多少還是要顧一些的。
再則說了,晉國這邊由卿位家族挑重擔是老規矩,遇到大戰卿位家族不頂上,想著依靠中小貴族能有晉國的今天嗎?
士匄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臉頰控制不住一陣抽動,說道:“我家折損過重。”
是嗎?
好像是的。
光是彘裘就丟了近萬,別提士匄南下之前晉軍被困“斗首”的損失,還有歷經的那些大大小小戰事了。
那么,范氏從去年到今年損耗了多少兵力?
他們打趙氏和公族,哪怕趙氏和公族不中用,范氏大多打的是攻城戰,想要攻克一座城池怎么也要折損數千吧?
士匄有大概的數據,滅掉趙氏折損了近兩萬,跟公族一陣較量又給沒了一萬五左右,合起來就是三萬五左右的有效戰斗力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