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些人的說法:奴性很重啊!連反抗都不會。
楚君熊招跑得很快,穿過陳國直接逃回“郢”去了。
他們回去后并沒有解散軍隊,甚至還進行了征召,各處的楚軍匯聚向“郢”而去,慢慢正在聚集起一支大軍。
這是防備晉軍沒有見好就收,做好了晉軍一旦越境就上去保家衛國的準備。
呂武則是率領晉軍在陳國攪了一圈,再轉向西南逼降了蔡國。
“楚都‘郢’聚兵十萬?”士匄聽到這個消息出現了猶豫。
晉軍一路打下來,隨著越來越向南邊走,軍隊的數量肯定會一降再降。
戰死的,失蹤的,受傷的,生病的,留下守備的,負責運輸戰利品的,林林總總一再分兵,負責繼續征戰的軍隊數量下降到不到五萬。
士匄看向呂武,說道:“兩歲前楚遭奇恥大辱,今次……”
能夠再次兵逼“郢”耀武揚威的話,晉國這邊肯定不愿意放過的。
之前已經欺辱了楚國一次,楚人絕對不愿意忍受第二次,晉軍要是表現出再次兵逼“郢”的跡象,相信楚君熊招就要率軍來拼命了。
呂武說道:“不若中軍佐往‘商丘’,我料宋之君臣必降,屆時取之以利,復而盟之?”
媽呀!
楚國聚攏了十來萬的大軍,還擺出一副要拼命的狠勁?
晉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兵力方面也著實分得有些散,除非是繼續從國內調兵,要不然還是別繼續刺激楚國啦。
非但是那樣,呂武還要做好最壞的準備,隨時帶著大軍向北撤離。
有些事情不能講出來,要不然會很傷士氣,一些事情則是必須去做,其中就包括逼迫宋國投降并且再次成為晉國的小弟。
士匄答應了下來,復道:“宋為叛逆,不可輕放,需以重罰。”
從道理上來定義倒是沒錯,問題是宋國對晉國的用處該怎么來評價?
宋國在兩年內沒了四萬以上的軍力,國家的軍事實力估計是處在歷史的冰點,還能經得起晉國的多少折騰?
呂武打算讓士匄拿主意。
陰氏并不在南邊,范氏才是那個該仔細設想怎么布局的家族。
鄭國的境況已經是呂武布局中出錯的一環,不過呂武并不感到后悔。
陰氏這一波從鄭國那邊獲得了二十多萬人口,物資方面也是多得驚人。
從某一方面來講,陰氏從鄭國獲得越多對范氏就是一種削弱。畢竟等著范氏去收獲,還不如陰氏先下手,是吧?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層面,鄭國是阻止范氏繼續南擴的存在,也就是鄭國越強對范氏可能造成的打擊就會越大,陰氏嚴重削弱了鄭國是在幫范氏打開南擴的大門。
怎么去處理宋國?以前宋國是晉國用來牽制楚國的國家,晉國察覺到宋國有些獨木難支又想扶持吳國。
現在的局勢是吳國遭到楚國的重創,短時間內吳國不被楚國滅掉就算天幸,吳國哪來的能力繼續給楚國制造麻煩;宋國同樣遭到重創,只是楚國的境況也不美妙,算是一種平衡,雙方的實力差距變動不大。
如果士匄非要折騰宋國,晉國固然能夠得到短期內的利益,何嘗不是在幫楚國的大忙呢?
呂武放權就想看看士匄的戰略眼光怎么樣。
士匄走了,沒有帶走太多的軍隊,僅僅是帶著一個“旅”作為護衛力量前往“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