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要不要改氏?以前呂武老是想著要改,名頭打出去之后放棄了念頭。
其實吧,折騰來折騰去,呂武立國最佳的國號其實是“陰”,叫這個名字當前時代的人才不會有那么多聯想,完全是呂武自己過不了那關而已。
國號為“陰”,以后就是陰國,國家滅亡歷史上的記載會稱呼為陰朝,宮城叫陰宮,軍隊叫陰兵,子孫后代的府宅叫陰府。
對了,陰氏會有陰槽,地窖就是地府,連貫起來就是陰曹地府,一聽就莫名酸爽啊。
麻辣戈壁的!
聽一聽,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陰朝……,好像混入了什么奇怪的東西???
怎么聽都膈應人嘛!
換成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漢朝……,莫名的順眼又合適呀。
秦朝?歷史上的存在感很強,只是大一統的時間太短了。
有了“長安”這個名字的新城,它從挖地基的做業開始,花了足足四個月才開始著手建造外城墻。
這一次呂武沒有使用夯土的方式,采取了磚石的結構。
那么一搞,反正平原上多了幾十個磚窯,連帶水泥制作工坊也被建立起來。
為什么不直接用混凝土?沒有足夠的鐵來搭建框架,其實竹子也是可以的,但用于永固工事的軍事防御明顯不靠譜。
呂武很老實地采取了有明一朝的做業。
老朱家對工程的苛刻程度很不一般,歷史也忽略了有明一朝的大工程能力。
在永樂一朝起的大工程很多,其中最大的工程當屬建造紫禁城和疏通大運河。
在后面,老朱家重新重視長城防御體系,“九邊”防御鏈上的長城從夯土改為磚石,并且還大批量地進行筑城。
呂武“躲”在秦地這邊大搞工程,肯定需要從晉國那邊的封邑抽調人手。
現在晉國的狀態是,作為元戎的呂武不老老實實待在“新田”處理國家事務,中軍佐士匄被牽絆在南方督造武城,上軍將中行吳則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來的衛國,當家作主的人變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這個下軍將。
有鑒于之前晉國發生了太多的大事,內戰和打得楚國屈服同時發生,一大群人處在懵逼狀態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消化,晉國在一年的時間里也就變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為呂武會很快返回“新田”這座晉國的政治中心,結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吳也回去,偏偏呂武一點要回去的意思都沒有。
時間又是過去了一年,缺少了呂武待在“新田”致使晉國根本沒辦法搞什么大動作,“東方世界”進入了難得的和平時期。
某一天,中行吳爬山涉水到來,看到忙得紅紅火火的工地,一時間不忙著去拜會呂武了。
陰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晉國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得知這個消息也就能理解呂武為什么一直沒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對任何一個家族都顯得很重要,誰碰上這事暫時曠工都是能夠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沒什么關系。
中行吳當然不是靜悄悄地來,他在事先就派人給呂武送信,得到允許才過來。
那么,中行吳為什么要來找呂武呢?肯定不是奔著馬上分裂晉國而來,也不是因為晉國現在只有元戎、中軍佐、上軍將、下軍將、下軍佐,缺了上軍佐、新軍將和新軍佐。
國家重要職務出現空缺,總理國家大小事務的元戎不但人在外面,并且還遲遲不拿出一個處置方案,不但是玩忽職守,還顯得極度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