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不是沒人提過意見,遭到了士匄的一陣社會毒打,后來大家也就不再提了。
呂武得知士匄做了什么事,猜測兩人已經形成默契了。
什么默契?當然是不能掛在嘴邊的大事。
在那么一個過程中,能看出誰忠心于晉國,還能觀察一些晉君姬彪是裝單純還是真的單純,試探公族的態度,查看各個列國的舉動。
“元戎,中軍佐吞鄭國,子產于‘大陵’復國,趨炎附勢于楚國。”中行吳知道這樣的大事呂武沒可能不了解,說還是要說的。
果然,就聽呂武說道:“我已盡知。你此來所為何事?”
不就是滅掉鄭國嗎?呂武也有參與的。
那個“大陵”原屬于不羹這個國家,后來不羹被晉軍攻滅,鄭國悄悄地把原屬于不羹的地盤納入囊中。
現在子產跑去不羹那邊復國,又靠向了楚國,偏偏楚國還進行了接納,以后就是鄭國加上楚國跟范氏掰腕子的節奏了。
中行吳說道:“我欲啟戰事,出大兵伐齊。”
呂武頷首,說道:“齊復滅譚、紀,淪為叛逆仍不知悔改,當伐。”
中行吳說道:“如此,我可否召魯、莒、萊、宋、曹……諸國聽成?”
哎呀?
有點意思了。
荀氏已經實際控制了衛國,給東邊各個諸侯敲響了警鐘,引發的忌憚不是一絲半點,一個以齊國為盟主的新勢力已經有成型的趨勢。
在這種現狀下,中行吳提出召喚列國一起攻打齊國,用意不止是看看列國的成色,還在為荀氏繼續向東擴張打伏筆吧?
呂武心想:“我離開政治中心兩年,不就是為了形成分割自治的局面嗎?中行吳是到現在才看明白,還是折騰了兩年整合好內部,有信心再進行新一輪擴張了?”
在原歷史上,荀氏可是晉國開疆辟土的大將,光是智氏就很勇猛地攻滅了仇由。
呂武定定地看了中行吳一小會,問道:“荀氏不懼山東諸侯聯合?”
那邊的齊國好不容易有點起色,大家伙就巴望著齊國扛住晉國,免得晉國找借口滅掉其余諸侯。
晉國向那些國家發去聽成的命令,諸侯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諸侯拒絕,以齊國為盟主的新勢力就會現形。
諸侯答應,一旦齊國重新倒下,他們不想想自己會落個什么下場?
不過吧,甭管是什么局面,反正呂武都樂見其成。
………………………………………………
怎么寫都有人會不滿意,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