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問題在于不管狄人還是戎人,不都是諸夏這邊強制認為他們同屬一個族群嗎?他們自己根本不覺得是一伙人,有各自的信仰與習俗,互相之間的仇恨甚至比對中原諸侯還要大。
這種問題在諸夏身上存在了一兩千年之久,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異族真心就不是一伙的,偏偏諸夏認定他們就是一伙的,再逼著他們抱團取暖,慢慢真成了一伙的了。
中原王朝強盛時期倒是沒什么,反正不管異族是不是一伙的,全部摁著往死里揍就是啦。
輪到中原王朝衰弱,比如東漢末年那會,漢庭認定西北的異族都是(古)羌人,進行無差別的攻擊,逼迫所有羌人部落進行聯合,一度連京畿重地都遭到了襲擾。
以為這種思想就古代有嗎?到了現代,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沖國,另一個是外國。
俺們歷來就是以一敵眾,就問6不6吧!然后6成了9,翻啦!
呂武知道說陰氏忌憚游牧異族很牽強,關鍵問題在于以后大家都有屬于自己的“國”了,沒道理再進行無償襄助了哦。
好像有什么不對勁?哪怕是一起在晉國的鍋里吃飯,各個家族也沒有無償幫忙的先例。
別講交情,更別提什么唇亡齒寒,沒到唇亡齒寒的地步,頂多就是會很難受。
大家講點實在的,比如利益交換,不好嗎?
士匄和中行吳沉默了下來。
作為旁聽的聽眾,解朔、彘裘和崔杼、孫林父都有自己的想法。
解朔想的是:“老大牛逼,一開始就選了個絕佳的方向擴張。只是,想要繼續擴張好像……有點麻煩啊?”
秦國沒了,陰氏立國之后的周邊除了晉國、范國、荀國、楚國,只剩下異族了啊。
現在這么個年頭,思想觀念就是鍋里搶食,殺光或打跑異族占領蠻荒之地會覺得很虧,沒有誰想要從一清二白的階段自己開發建設,基本都想著搶奪別人現成的果實。
彘裘心想:“宗主有點貪心不足了。跟著陰武撿了爵位能立國,還想著分家之后進行沒有回報的索取,陰武又不是傻的。”
認真說起來,范氏和荀氏的立國機會還真的是白撿的?
別說什么范氏幫陰氏扛住楚國,變成陰氏的盾牌什么的,人家陰氏自己跟楚國有接壤呢。
沒錯,秦國被陰氏吞了,連帶伊洛之戎也是陰氏的肉,將導致陰氏立國之后跟楚國有疆域接壤。
比較現實的問題是,陰氏有秦嶺,再來就是楚國在跟陰氏接壤的地方沒有多少發展,等于說哪怕互相之間有疆域接壤也不存在多大沖突的可能性。
范氏吞并了鄭國,別看鄭國的名聲不好,他們自我開發的程度可不弱。
楚國想攻擊陰氏要么是翻過秦嶺,不然就是走大片無人區,補給會很成問題,再則打下了一些地盤也守不住呀。
所以,別說是楚國沒興趣找陰氏玩,沒必要陰氏也不會樂意選擇翻山越嶺的路線去進軍楚國,雙方因為疆域爭奪的沖突點幾乎是不存在的。
或許也正是基于這點,楚國察覺到呂武的意圖后,還愿意繼續以善意對待?
畢竟,陰氏從晉國出走,哪怕范氏也有樣學樣,不再統屬晉國,各自有自己的國家,陰氏和范氏的交情再好也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能夠預見到楚國終有一天能跟陰氏聯合一塊打范氏。
崔杼和孫林父現在都想同一件事情,他們都是帶著封地出走,某種程度上算是開創了歷史先河。
所謂的帶著封地出走,他們的封邑不一定留在手上,可以是晉國逼迫列國置換城邑。
晉國接納了崔氏和孫氏,輪到晉國也有貴族要帶封地出走,算不算是一種報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