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這一次講的是原版歷史上秦國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只是會在一些名稱上換個名字。
有那么一個國家的公室依靠“外來人”作為臂膀,然后讓本國權貴的血都冷了。
幾代君王一再重用外來者而打壓本土權貴,為日后的分崩離析埋下了伏筆。
一名偉大的君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偉業,那個帝國卻是鬧了個二世而亡的下場。
“兵鋒之盛,因何如此?”呂陽看上去有太多的不解。
有始皇帝在的秦帝國,誰敢說兵鋒不盛啊?
呂武喜歡呂陽能夠有疑問,不是只光聽故事,說道:“事則多矣。”
大體來說就是沒有冊立太子致使“國本”未定,權臣和佞臣扶上大位的傀儡大肆戕害宗室,本該有的賞賜變成了嘴唇一張一合的口頭承諾,相對要命的是一幫“國人”覺得國家興衰與自己無關。
人心一旦離析,對國家的打擊肯定是最要命的。表現在不愿意繼續為了國家奮戰,冷眼看著敵軍殺進帝國腹心之地。
那個時候,應該作為帝國矛和盾的國人,他們估計是在想:“馬勒戈壁!用的上的時候各種哄騙,該給的賞賜一毛不拔,甚至還多加剝削。老皇帝牛逼是吧?額不敢不聽,輪到新皇帝是個敗家子,額才不鳥你!”
然后,一位亭長帶著少數軍隊輕易占領關隘,又輕輕松松逼近“帝都”玩了手兵臨城下,依靠僅存血性干挺佞臣一黨的第三代皇帝環顧之下發現了國人的冷漠,清楚難以抵抗的第三代皇帝被那位亭長派去的使者一陣忽悠就投降了。
第三代皇帝先把自己的地位降了,不再作為皇帝,降格成了“王”,再口中含玉,大庭廣眾之下肉坦,裹上白布條又背著荊棘,雙手捧著放好各種印璽的盤子,率領僅存百官跪迎劉邦的時候,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轟然倒塌了。
呂武問道:“復國之恨必大,如復仇得成,其主殘暴當將如何?”
呂陽知道答案,一旦宗法和禮法崩潰,肯定是上演各種人間真實。
隨后就是項羽率領大軍前來報復,各種欺凌和奸淫擄掠不說,臨走前還大肆放火,以往的雄城和宮闕被燒成了白地。
呂武又問:“國人冷漠之下遭此境遇,再遇有仁慈名聲且能言善辯許下利益之新主,當如何?”
呂武還是知道答案。
舊主完犢子了?
楚軍太特么不是人了啊!
哎呦?漢王來啦?要帶著額們對項羽發起復仇?
那沒得說,肯定先干“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事,再看看新王朝的成色,大不了就是再一次面對外敵入侵繼續冷眼旁觀王朝的崩塌咯。
呂陽在深思,辨別呂武講這個故事的用意。
這個也是父子倆的老套路了,講故事不光是聽故事,后面還有考校的。
“父上。”呂陽說道:“需有班底,不可使班底驕橫,亦不可使之心生背離?”
呂武點頭,卻是依然一臉的鼓勵表情。
進入戰國時代之后,肯定是到了一個講“民心”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