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游牧部落可不止單單能搶到馬匹,牛羊肯定不會缺,再來就是擅長放牧的人了。
這一次呂陽帶著兩萬多軍隊去對烏氏和空同氏的戰爭進行收尾,騎兵占了三分之二的數量,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輜重隊了。
崔杼提到了肉食類的交易變成尋常,倒是一些植物類的糧食買賣沒有想象中交易量大。
“漢人不缺肉食,自可減少糧食消耗。”呂武懂這個道理。
單純吃植物類的食物缺乏油水,并且很快就會又餓了。
餐桌上的種類越多,會對植物類的糧食需求更少,營養方面更為充足是一種必然。
崔杼說的那些話并不簡單,是在暗示吏治清明,并且沒有家族大肆囤糧啊。
呂武當然聽懂了,多余的話則是不需要多說。
所以是,呂武重視官職改革會不會出現幺蛾子,也在提防貴族對高層并不是秘密,沒有刻意遮掩,算是一種震懾。
光是震懾不足取,呂武并不是單純為了嚇唬人,要的其實是各司其職以及各自相安。
天空突然飄起了雪花。
呂武頓足伸手接住一片,慢慢等著雪花融化成水。
偶遇之下聊了一會的崔杼還有其它事情要做,當前歲月也不像日后能有跟君王相處就挪不開腳步的時代,崔杼該講的話已經說了,自然是繼續去干活了。
呂武對這個世界的改變挺多,其中的一個就是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場所。
在之前,不管有什么官職,大家伙一般是在家里辦公來著。
明明是個右相,崔杼怎么沒有老老實實待在公廨?
到了有明一朝,還需要專門有人提出“知行合一”,也就是不光讀死書,還要切實去進行認知,并且踏實做事。會有人提當然是有明一朝的官員“足不出戶”,他們看文字知道所指的是什么東西,實物則是從來沒有見過,到了“五谷不分”的地步。
不是等待崔杼處理的文書太少,純粹是現在的人習慣親自去核實,才不會只看文字方面的報告。
所以啦,現在的官員不但很少死待在衙門,時不時還會出遠門去差一趟。
當然,這個也是春秋生活節奏比較慢的關系,再來就是因為分封的制度,每一個階級都有屬于自己專門負責的事項,對一國之君來講就是“祀”和“戎”最為重要,然后國君再管好貴族就行,貴族統御家臣,家臣再去管理胥和皂。
貴族自治,有什么事情到他們這一層就是到頂,他們自己拿主意,根本不會上報國家,國家層面需要管的事情肯定就少了。
如果不是呂陽出征在外,其實呂武很想巡視一下關中,去實地看一看各處的情況。
為什么不是想去就去?不就是呂武目前心態的體現,一切求個安穩,不想有任何的橫生枝節嘛。
當前在“長安”這邊的使節團有點多,來了辦好正事也不肯離去,沒有完成使命的使節就更不可能走了。